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现场:挖出数万件文物,有个令专家激动的大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故宫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目前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初步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此后几百年间不断修缮改建,集历代宫殿建筑之大成,最终成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从整体布局来看,北京故宫严格沿袭“前朝后寝”的古制建造,其布局结构上分外朝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宫。三大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北京故宫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总占地约72万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故宫

在这座举世瞩目的古建筑群地下,埋藏着太多秘密,而一些区域的考古发掘现场也有令考古专家激动的发现,时至今日依旧被人津津乐道。另外,每年考古人员对故宫地下的考古发掘依旧没有停止。

2014年8月,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西华门内南侧的南大库区域进行了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并面向公众开放。这次考古发掘一个重要目的是:配合消防管线铺设和南大库管理用房建设工程施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现场

当时考古人员都没有想到,这次考古发掘影响很大。很多人可能对北京故宫考古发掘充满不解,在民众眼中北京故宫是一座宏伟的古代文化与艺术博物馆,怎么也要考古发掘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对北京故宫地下进行考古发掘,有利于对古建筑的保护,其意义重大。

从历次对北京故宫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宫殿等大型建筑基址、城墙基础、排水设施、器物埋藏坑及元代遗存等方面,因为这些区域地面需要维修。考古专家表示:

“为了防控自然和人为对其造成的侵害,不可避免地要持续进行各种保护、维修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相关规定,在扰动地下原有文化遗存之前进行必要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就成为故宫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为了实施更为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古建保护措施,对地下遗存的把握和科学认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地上地下一体的古建修缮保护的根本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现场

不出意外,2014年这次对北京故宫考古发掘惊喜不断。南大库的区域位于故宫西华门内南侧,南熏殿院落以南。这次发掘发现了南大库建筑南侧最原始的地面,以及在靠近靠近库房区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御窑瓷器残片集中埋藏坑。

通俗来说,这处御窑瓷器残片集中埋藏坑就是“清宫‘垃圾坑’”,皇帝用过的废弃瓷器都会砸碎埋在这个坑里。就是在这个“垃圾坑”里,先后出土了数万件文物,以御窑瓷器残片为主。除了大量瓷器残片外,还出土了玉石器、玉石料、水晶饰件、骨蚌器、法螺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人员清理出土的瓷器碎片

从年代来看,这些瓷器残片的年底上至明朝洪武年间,下至清朝光绪年间;按照釉色分为青花、釉里红(包括青花釉里红)、黄釉、红釉、白釉、蓝釉、酱釉、紫釉、暗茄皮紫釉、黑釉、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白地绿彩、青花五彩、白地矾红彩等20多个品种。

考古专家表示,在北京故宫地一次性发掘如此之多的瓷器残片,它填补了清代御用瓷器在进宫之后储藏、点查及残损品管理制度方面实物资料的空白,意义极其重大。同时,这次考古发掘创造了四个首次:

“首次在紫禁城内发掘出土有意识埋藏的御用瓷器碎片坑,更加说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首次从考古学上证明了皇帝对御用瓷器从生产初端到使用末的全程垄断;首次在宫廷区域内发掘出土嘎巴拉碗,补证了文献所记这类法器残损、收库保存后走向的缺环,为研究明清宫廷作坊的对此瓷器的管理体制提供了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故宫考古发掘现场

其中,嘎巴拉碗的出土格外引人注目,是这次考古发掘的最大发现。“嘎巴拉”是梵语的音译,意思为护乐,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嘎巴拉碗,又称内供颅器,它是藏传佛教修无上瑜伽密举行的灌顶仪式时用的法器。

另外,种种迹象表明,明清宫廷使用过的废弃瓷器不能随意处理,需要放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这再次体现了封建社会皇权的至高无上。考古专家则表示,“(这次考古发掘)为探讨明清时期宫廷用瓷管理制度、清代内务府御用物品管理制度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人员清理出土的瓷器残片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至今对故宫地下30多处不同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每次都有重要的发现,比如在隆宗门以西至断虹桥区域的发掘,发现了一组元代皇宫的重要建筑遗存等,这为北京故宫演变历史的探究和明清皇宫古建筑的保护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