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娣,上海女知青,1969年下乡到延边,后来从教25年,荣获小学高级教师称号。工作中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获得荣誉无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百名优秀教师,安图县优秀教师,延吉市优秀教师,州市少先队优秀辅导员,数十次获得全国全省学生作文、征文、读书、科技竞赛优秀指导奖和延吉市小学教师首届作文教学一等奖,教学论文获得吉林省和延吉市三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慧娣老师在曾经工作的学校门前留影

走进刘慧娣老师的家,映入眼帘的是92平方米两室一厅的大房子,纯白色的墙,纯白色的家具,透着恬淡的气息,夏日早上柔柔的阳光,透过阳台的窗户洒下来,就连同所有的物件一起都变得慵懒舒适起来。几套简单的家具平实而又精致,每一个房间都收拾得干净整洁,透露出女主人的能干会过日子。

刘慧娣两口子对我是那么的热情,他们递给我一杯香茗,室内顿时溢满了茉莉花浓郁的香味,几句亲切的问候话,又让我觉得旅途的疲劳顿感消失。

采访是从刘慧娣下乡那时开始的。

刘慧娣是上海市黄浦区崂山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4月10号,跟着学校文艺小分队一起来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亮兵公社青林大队下乡的。那可是个名副其实的深山老林啊,距离公社所在地25里路,距离公路15里路,这是有人居住最边远的一个地方,再往上走是大山深处没有人居住了。没有电灯不说,也根本没有一条公路,春天解冻开化,土路泛泥浆,行走像跳格玩一样,一步一跳,每家连压水的洋井都没有,全村60来户吃水都得到离住家100多米的那个碌辘井去挑,夏天还凑合,冬天时天冻地滑,一步三滑溜,连男同学都费劲,更何况女同学了。由于生产队地处高寒地区,种不了水稻,全村老百姓主食就是玉米,高粱米,小米,老百姓顿顿大饼子,高粱米饭,平时如果能吃一顿小米饭,那时算改善生活了。集体户也不会做小米饭呀,刚开始小米连皮都不知道加工掉,直接下锅就煮,实在是难以下咽啊,后来才知道怎么做小米饭。高寒地区不能种大白菜,蔬菜只有萝卜和土豆,春天闹饥荒,老乡们有断粮的,集体户第一年好在吃商品粮,没有饿肚子。

生产队的农活又是那么苦累,春天播种,夏天铲地,秋天收割,冬天打场,忙乎了一年,不但没有分得一分钱,还欠生产队不少钱,(越是能干,欠款越多,这叫倒挂,这个道理你懂得)。

下乡那年,刘慧娣17岁,满族青年宋丕业也是17岁,他们两个人同岁,同在一个生产小队。

由于年龄相同,经常被分配干一样的活,接触的机会就多些,刘慧娣会和宋丕业讲讲上海的故事,而宋丕业会经常和刘慧娣讲述一些满族的典故,刘慧娣从宋丕业那里知道,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远古时期满族是一个渔猎民族,她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壮举,满族对中华民族疆域的开拓和发展,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有着卓越贡献。满族人民勤劳善良,乐善好施,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人情味,虽然近百年来,满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同居通婚,文化互相渗透融合,但还是保持了许多独特的生活习惯,比如不吃狗肉,尊崇喜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