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大背景下,各地的乡村都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挑战与机遇。即日起,健康报开设“健康中国·乡村走笔”栏目,捕捉这些鲜活的乡村变化,记录那些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发生的感人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村卫生健康事业的新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峦苍苍,展现无限生机。对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是一个攒足了劲儿的春天。春日里的凉山州,山野里各种野花渐次盛开,将春色一层层铺叠。“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年有新变化,两年有新突破,三年有新气象”,“公路宽又长,连着四面八方”,“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从凉山州西昌市前往美姑县,再到冕宁县,沿着公路行进,转过一个个弯,翻过一座座山,这些标语夹杂在山色里,描绘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劲头十足的热闹景象。

过上好日子

从凉山州美姑县牛牛坝镇碾碾村到该镇的北辰社区,对于35岁的吉克古洛来说,无疑是经历了一次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住进了楼房的吉克古洛直言:“和以前相比,居住环境改善太多了。”记者了解到,牛牛坝镇西荣和北辰社区两个安置点,是2017年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上万人因此告别了破旧的土坯房,开启了有滋有味的“小城生活”。

吉克古洛的客厅里,家具、家电齐全,电视柜上放着一块由凉山州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小牌匾,上面写着“银线绣娘”。彝族服饰多姿多彩,有近百种,吉克古洛有着“飞针引线”的好手艺。“如果手巧的话,订单也会多。”吉克古洛说,她已经不再种植土豆和玉米,如今靠做彝族服饰刺绣增加家庭收入。她的丈夫在碾碾村做护林员,也有一份收入。

易地扶贫搬迁,有效解决了交通闭塞造成的就学、求医、发展等方面的诸多困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也阻断了代际贫困传递。近年来,各地统筹推进巩固拓展搬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的同时,快步过上好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29日,美姑县牛牛坝镇北辰社区居民吉克古洛展示自己绣制的传统彝族服饰。绣制这样一件彝族服饰,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彝绣工作坊等。“绣制一件彝族服饰,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售价大概为2800元。”吉克古洛说,她以前就会一点刺绣,搬来北辰社区后,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培训,刺绣手艺更好了。除了吉克古洛这样的绣娘,社区中还有不少人进了制鞋厂务工。

点击“我的医生”

近日,吉克古洛感到右上腹隐隐作痛。乡村医生吉克金沙敲响了她家的门,这次登门除了关心吉克古洛的身体状况,也是为了帮她熟悉一下手机应用小程序。“你看,进入‘远程诊疗’板块,点击‘我的医生’,就能看到我的名字,在这儿可以与我在线交流。”吉克金沙手把手地指导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29日,美姑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袁野正在通过远程诊疗系统为热口阿觉村一名患者提供会诊服务。该会诊由牛牛坝镇中心卫生院发起。如今,美姑县人民医院正通过远程诊疗系统促进分级诊疗,让偏远地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吉克金沙手指点一点,又通过自己的手机端,为吉克古洛预约好了乡镇卫生院的彩超检查。吉克古洛一脸新鲜地说:“这很方便,以后也会继续使用这些功能。”

像吉克古洛这样的青年人,很快就接受了远程诊疗等新鲜事物。该远程诊疗体系,以美姑县人民医院为中心,向上与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连接,向下辐射全县18个乡镇卫生院。如今,远程诊疗实现了“乡乡通”,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美姑县人民医院院长陈忠表示,信息化是促进分级诊疗的一把钥匙。对于乡村居民来说,依靠远程诊疗系统,在家中就能向家庭医生问诊、预约检查;若是乡镇卫生院的医生遇到难题,还能通过系统,实现与上级医生“一键”面对面,并在必要时打开转诊绿色通道。

西昌市前往冕宁县的路上,山峦间的高架已有了雏形,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将为大山打开更宽的出口。为了让患者在县域内就能治好病,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升级就要和修路“赛跑”,以降低患者的外流率。陈忠说,医院正在修建的新大楼会在年底投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30日,对口支援的宁波专家、美姑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志鹏(左三)在重症监护室,针对一名转危为安的心梗患者,为带教学生讲解诊疗注意事项。

“如果有合适的场地,我们就可以修建用来紧急救援的停机坪。这对于重峦叠嶂的美姑县是很有价值的。”陈忠认为,尽管现阶段条件不足,但空中医疗救援未来可期。

搞完卫生在群里“打卡”

汽车驶入美姑县牛牛坝镇的阿波觉村,映入眼帘的是壮观的大棚种植基地。

这些年,牛牛坝镇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铁皮石斛种植项目,为阿波觉村村民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29日,美姑县牛牛坝镇阿波觉村,60岁的海来果果谈及这几年生活条件的改善,笑得合不拢嘴。她说,村中进行了改厕工作,如今她家房子外面有了独立的卫生间。

在阿波觉村,60岁的海来果果搬了条长板凳,在屋外晒太阳。她指着不远处一间小房子说:“去年,每户人家都有了这样的独立卫生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卫生环境更是发生了大改变。村民委员会还组织建立了微信群,村民们每天搞好家里卫生后,会拍照发到群里“打卡”,这已经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来到海来果果家中,记者看到,院落里没有堆积杂物,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全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31日,乡村医生陈良华为冕宁县高阳街道金叶社区居民王德斌检查身体。

撤村并镇成为农村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冕宁县高阳街道,“庙高山村卫生站”已经更名为“大石板社区第二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乔联泽说,这些年乡村医疗条件改善了,可以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是在自家土坯房里开诊所,现在有了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的服务站;以前,药物缺乏,有时要上山采药,现在药品充足,工作中更重视健康管理。”乔联泽说,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他每年都要学习,尤其推崇中医适宜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2日,乡村医生乔联泽正在为冕宁县高阳街道大石板社区居民进行健康宣教。

消毒以后才能进大棚

正午,高阳街道金叶社区,太阳火辣。52岁的王德斌用铁锹翻着肥料,以促进发酵。

王德斌说,每年过了春节,他就要开始忙活了。十几年前,家里种植玉米和荞麦,常常饿肚子;现在,利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经济作物,再以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轮作的方式,向土地要效益,每年能有三四万元的净利润,生活品质大大改善。处理完肥料,王德斌还要抽空去大棚看看正在培育的青苗,这些可是他心头的“宝贝疙瘩”。

进入育苗大棚区,要经过不少环节。石灰粉上铺了稻秆,先要踩两脚,为鞋子消好毒,以防止携带污染土壤的病原菌。用肥皂洗过手,再经过一次消毒工序,就可以推开小栅栏了。

在热气滚滚的大棚区域,金叶社区居民余自英正将大棚中的一盘盘青苗搬出来。随后,她坐在小板凳上,一边擦着汗一边修剪叶片。

看过培育良好的青苗,王德斌宽了心,回到自家小院。院里有两辆摩托车、一辆小轿车。王德斌笑着介绍:“一辆摩托已经骑坏了,小轿车是儿子买的。”

余自英每天清晨出门,太阳快下山了才归。她说:“辛苦是辛苦,但是有盼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图:健康报记者 孙韧 张可心

编辑: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