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大家都听过,但韩信与萧何背后的故事,其实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更加复杂。

吕后设计,将韩信杀死之后,萧何又是否逃过一劫?当他看到韩信的尸体之后,冷冷地说了4个字,直到今天仍然被人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与萧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同为汉初三杰之一,与刘邦共同开创了汉朝的辉煌。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并非简单的合作或冲突所能概括,而是充满了曲折、变化。

早年,韩信曾投靠在项羽麾下,但并未得到重用。后来,他转投刘邦,起初也未受到重视,直到萧何的举荐,刘邦才认识到了韩信的军事才华,拜其为大将军。可以说,是萧何的慧眼识珠,让韩信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得力干将,不仅为刘邦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还多次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化险为夷。

同时,萧何也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的人物,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极力举荐韩信。

韩信的军事才能与萧何的政治智慧相结合,使得刘邦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他们的关系也并非一帆风顺。韩信的军事成功引起了刘邦的猜忌,而萧何则成为了刘邦平衡权力的棋子。

当刘邦怀疑韩信谋反时,萧何被迫参与了对韩信的“清除行动”中。

刚开始萧何当然一万个不愿意,这可是故友、挚爱亲朋啊!但他没得选,为了保命还是选择成为刘邦的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对萧何的“背叛”感到痛心疾首,而萧何也一直挣扎。

尽管他们曾并肩作战,共同为汉朝的建立付出过努力,但最终还是因为权力的斗争而走到了对立面。

除了友谊之外,萧何得知刘邦要除掉韩信,痛心疾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惜才,觉得韩信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此人的过人之处

韩信的军事才能真的是百年难遇,他擅长运用兵法,灵活变通,不拘一格。在战争中,他注重情报收集,善于分析敌我形势,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战略计划。他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常常运用奇袭、火攻等战术,使敌人措手不及。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士兵的训练和士气的提振,使得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在战术运用上,韩信展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善于利用地形、天气等自然条件,创造出有利于己方的战斗环境。例如,在井陉之战中,他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设置伏兵,以少胜多,击败了敌军。

此外,他还擅长运用心理战术,通过制造假象、散布谣言等手段,扰乱敌人的军心,使其陷入混乱。

大汉自打江山以来,韩信的战绩可谓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参与并指挥了多场重要战役,几乎每战必胜。他的军事才能使得他在楚汉之争中脱颖而出,为刘邦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对楚汉之争的影响深远,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得刘邦在战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加速了楚汉之争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长远来看,韩信的军事思想和战术手段也对后世的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部分。

所以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就这样被除掉,换作任何一个人都觉得可惜。

不过,萧何也早就看清楚了,韩信虽然有才,一旦位置坐得越高,就越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的死是必然

韩信的政治智慧十分欠缺。这也导致了他在楚汉之争后期遭遇信任危机,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他在政治上却显得稚嫩,缺乏足够的敏锐度和判断力。

他满脑子都是军事、将士,对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以及帝王的心理动态,却一概糊涂,如果只做上阵杀敌的大将军,在乱世还有生存空间,一旦到了和平年代,打下江山了,那么他必死无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何正因为看清了这一点,韩信被杀后,他看到韩信的尸体,一点也不惊讶,而是说了4个字。

他冷冷地说道:“为国除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不是真的为国除奸?并不是,公平一点讲,韩信这个人和“奸”根本扯不上关系,那为什么萧何要这么说呢?

其实就是在权利斗争中,保全自己罢了。

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得力助手,对汉朝的建立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从来不想韩信一样,标榜自己的成绩,而是有多低调就多低调。

他在刘邦和韩信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一死,是汉朝建立后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随着刘邦成功夺取天下,权力中心的争斗日益激烈。韩信因其在军事上的威望和影响力,成为了刘邦和吕后等人眼中的潜在威胁。他们担心韩信可能会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发动叛乱,威胁到汉朝的统治。因此,除掉韩信成为了他们维护权力的必要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萧何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韩信的引荐人,他深知韩信的忠诚和能力。然而,作为汉朝的忠诚臣子,他也必须服从刘邦和吕后的命令。最终,在忠诚与道义之间,萧何选择了前者。他与吕后联手,设计除掉了韩信。

“为国除奸”实际上是萧何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和辩护。

在他看来,他除掉韩信是为了维护汉朝的稳定和统一,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做出的牺牲。所以,从这四个字不难看出,王权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在权力的诱惑和压力下,即使是曾经的朋友和盟友,也可能成为牺牲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为什么政治觉悟这么低呢?

韩信出身贫寒,早年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政治教育,这导致他在政治素养和政治手段上有所欠缺。

他更多地关注于军事战略和战场指挥,对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韩信在性格上较为单纯和直率,缺乏政治上的圆滑和变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对于政治局势的判断往往过于简单,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难以洞察深层次的政治矛盾和利益纠葛。

再者,韩信对于他人的陷害和攻击缺乏足够的防范,容易轻信他人,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被他人利用和操控。

这些政治上的稚嫩特点,在韩信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来说,以下行为是其中的关键:

一是韩信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对于封赏和权力的追求过于直接和明显。

他多次向刘邦表达自己的野心和期望,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刘邦的猜忌和不满。尤其是在刘邦称帝后,韩信仍然执着于追求更高的权力和地位,这无疑加剧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二是韩信在处理与同僚和下属的关系时显得不够谨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一些行为被视为傲慢和专横,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和反感。这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逐渐孤立无援,当面临困境时,很少有人愿意为他提供帮助或支持。

三是韩信在政治斗争中缺乏足够的策略和手段。

当刘邦开始怀疑他并采取措施削弱他的权力时,韩信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化解危机。相反,他显得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最终陷入了被动的境地。

不过,身在其中有太多的无奈,韩信也许早就明白了自己的结局,只是,他想活得有尊严一些,不与萧何等人苟同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韩信这辈子最错误的事,就是跟在刘邦身后,他应该自己拉起一直队伍。这更不现实,在任何朝代,都有人当王,有人当将,每个人的位置不同,一旦站错了位置,只有死路一条。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今天我们根本不会知道“韩信”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