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朝时期的书法资料反映他们平时书写的具体情况,从出土的文字的类型上看,他们使用的文字主要是草书和古隶字体,而当时的草书和古隶字体是混合在一起的,学者们很难将它们完全区分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传承发展久,书艺繁荣美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结了军阀混战、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朝代,这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

嬴政在位之初,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又过于急于求成,以至于他的儿子继位后,秦国迅速衰败,仅仅维持了十五年。这十几年间,天下尚未彻底归顺于秦,到处都是动荡与危机。因此,秦王朝的统治阶级急切地想要干两件大事,一是在战争中展现自己的权威;二是要对国家上层统治阶级进行整修,修复旧的体制和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政府把一切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都当作头等大事来处理,并采取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他们设置了各种机构和制度,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有同文、车同轨和划一尺制度。

《史记·秦本纪》载:“记平王之言日“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秦国一统天下后,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文字之间的差异,二是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之间存在的矛盾。在确定哪个字体为正体字时,秦王朝迫于政治上的需要,仓促地把旧的楷书作为全国统一的规范字体。

但是这项政策在当时并没有得到真正地执行,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人们才使用标准的小篆字体。秦代“书同文”的方针,对后世的影响,就是使篆书字体走向终结,停止进一步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汉朝时期,隶书逐渐成为主流字体,而小篆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隶书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官方文书和书法艺术的主要字体。后来,隶书又演变出了草书、楷书等多种字体,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后来篆书字体的使用范围变得十分有限,不再被人们当作通用的文字使用,认识这种字体的人也越来越少,只有少数专家学者还在研究它。直到清代,篆书才在书法艺术领域中重新展现出它的独特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秦篆创新材,字形整齐排

古代并没有明确定义“古文”、“糟文”和“大篆”这三个概念。罗君惕先生认为,殷商甲骨文可以称为“古文”,两周金文可以称为“糟文”,而“大篆”则是介于摘文和小篆之间的字体。

秦族在很早之前是以游牧和打猎为主的国家,所以它的文化相对落后。到了西周末期,周朝日渐衰落,周孝王将嬴氏部族的酋长任命为秦,又因该部族是周朝的附庸国,故其又被人们称为“秦人”。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族才由游牧民族向农耕社会发展,且社会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人在宗周故地正式建立国家后,他们使用了宗周时期的文字。在那个时候,有很多来自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国家,因此他们的风俗、文化以及文字都非常相似。

《释赢》载:“燕、赢,实为同类双声。”

由于诸侯国各自掌握兵权,各自为政,这就导致各国文化的地域特色得以充分展现,每个国家都按照本地区的习惯来书写文字,文字无法完全统一。在各个国家自主管理和频繁交流的共同作用下,七国的文字都是书写风格相似,但在具体的细节上却是有所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两周的金文中,留存了很多书法风格不同的文字。小篆是直接从金文和《石鼓》等文字体系演变而来的,其字体的变化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人们手写时常常会省略或改变一些字形,省略虽是当时的主流方式,但这不是改变字体的唯一方法。

在篆书通行的时代,草书是与篆书相对应的一种草体文字。它也是隶书的初期形态,但并不是简单地将篆书结构和草书笔法凑合在一起。中国历史悠久,不同的字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所谓的“草书”,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字体中,指的意义也有所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笔墨流畅神,后世学习之

古代书法的古文物陆续出土,证实了古人很早就使用了隶书,也让学者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字与书法情况有了更深入而真切的认识。多种战国与秦代字体的重新出现,否定了长期以来“由大篆而小篆,由小篆而隶书”的说法。

古文字学界已经确定,小篆和隶书都是从两周的文字中发展而来的。一方面,大篆系统的文字经过省略和改变逐渐演变成了小篆;另一方面,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更方便书写,开始了草写篆书即“隶变”的过程。这两种字体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用途,曾在广大地区长期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西汉初年,隶书的字体逐渐变得成熟,并且取代篆书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以前人们认为,大篆先出现,然后才有小篆,最后才出现隶书,但这种说法只在解释古汉字的字形演变时才有意义。

《秦集史·金石志》中记载,秦朝的诏版权量的遗物数量达到了几十件,这远远超过了刻石的数量。诏版权量的文字用途、书写风格和隶书十分相似。

当时,秦朝情况紧急,所以刻辞要求相对工整,行列错落有致,字形大小变化多样。在文字结构上,它也相当程度地容纳了书写习惯,没有完全遵循小篆的标准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记·秦本纪》载:“戎无道,侵夺我歧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秦代文字主要有三种字体:一是经整理后郑重颁布的小篆,二是俗写草体文字,三是迫于情急,统治者对两者各有所取而产生的折衷性字体——诏版体文字。其中,小篆是当时的法定正体文字,俗写草体文字是当时的俗写文字。

秦代实施的同文政策在文字发展进程中落后于实际情况,因为文字已经有了相当长时间的“隶变”。秦朝试图整理和推行一种统一的文字,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反,诏版字体被广泛使用,人们在书写时仍对篆体文字进行一些改动。受到追求方便的趋势驱使,这些字体继续向草书、篆书和古隶书的方向探索和演变,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西汉时期。

李斯是一位善于继承传统的人他直接的继承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最高造诣,将传统的技巧和方法融合在一起,亲手创作出了一种独特的小篆字体,从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开创了千古经典,启发了后人的学习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书法名声传遍后世,他的刻石文字被载于《史记》,但是所留下的原始石碑到唐代已经大部分被毁灭。从宋代以后,人们多次仿刻他的作品,并将他的书法作品刻入丛帖中。

结语

秦代文字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为后世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文字的传播和交流。秦朝的书艺发展推动了文字书写技术的进步和书法艺术的繁荣,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深远。

它为秦朝的统一和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还为后世各个朝代的文字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本,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史记》

《释赢》

《秦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