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4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官网发布消息,披露了一批涉及多所高校的15例学术不端案件,通报了处理结果。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刘志奎、刘青光、涂康生、杨楠发表的论文涉嫌学术不端被调查。这4人为西安交大一附院相关科室医生,其中刘青光曾为该院副院长。4月16日,刘青光向记者表示已向上级部门提交了书面说明,涂康生表示不认可这次通报,已经提交了申诉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意思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的15起学术案例中,绝大多数是挂有教授头衔的医生。如西安交大被通报的4人是该校一附院的,如通报的山东大学王传新,就是该校第二医院院长等,为何医生频陷学术不端漩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般人的思维中,医生的工作负担往往十分沉重,他们需要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病人的病情、进行手术、参与会诊等。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医生们可能很难再抽出足够的时间去深入进行学术研究。高校如果用考核教授论文产出的指标,强行要求医生搞学术研究,确实是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医生们来个滥竽充数,胡编乱造也在情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通报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通报截图

当然,学术研究对医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术研究,医生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提高临床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学术研究也是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

如何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平衡学术研究?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医院和高校应该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环境,如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减轻临床工作压力等,以鼓励医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医生自身也应该注重学术素养的提升,合理安排时间,将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校需要认识到,学术研究并不是所有医生的必备要求。每个医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兴趣点都有所不同,有些医生可能更侧重于临床实践,而有些医生则可能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

饶毅曾说过,自己当年在首都医科大当校长时,2020起,临床教授系列不需要发论文,只要是好的医生,加上为大学做教学工作,就符合资本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高校应该尊重每个医生的职业选择,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不要用考核大学教授的方法考核他们,如下达发论文指标,规定必须去争取自然科学基金,治病救人才是医生的本分。

网友评论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评论截图

总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第一批15例学术不端案件,其中绝大多数是医生,医生成为学术不端重灾区,显示高校对医生的学术要求与医生的职业特性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这种错位不仅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更对医生的职业发展和医疗系统的整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今之计,高校和医疗机构应该重新审视对医生的学术要求,确保其与医生的职业特性和发展需求相匹配。应该鼓励医生在保障临床工作的前提下,根据个人兴趣和专长,有选择地参与学术研究。同时,也应该为医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资源,包括科研所需时间,帮助他们平衡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实现个人和单位的共同发展。

你认为高校给医生下达论文指标合适吗?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