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靖康之乱”爆发,金兵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同时抢掠了大量的玉帛、陶器、名家书画,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曾说:“余自渡江,无复锺、王真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上述一段话可知,宫中原本收藏的243帖王羲之真迹,全部下落不明,自五代十国之后,笔法传承中断,宋人通过钻研法帖,摸透“二王”笔法,而晋唐真迹的流失,对于古法传承是一次重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观察宋高宗、赵孟頫的作品,却能感受到浓厚的“王书”风韵,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一本“旷世神作”——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王羲之第七世孙,原名王法极,少时出家为僧,于吴兴(今浙江湖州)的永欣寺,专心钻研“家传笔法”,每日雄鸡报晓就开始练字,30年不下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用费的笔头埋在地下,形成一个“退笔冢”,最终掌握魏晋的神髓,为了不让精绝的古法失传,智永将参透的“二王”书法技巧,写成一卷“笔法秘笈”《真草千字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绰曾记载曰:“右军孙智永自临千字文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智永手抄1000本《真草千字文》,选出精善的800本,赠送给各个寺院,把秘藏百年的精妙笔法,彻底广传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影响后世的虞世南、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米芾等等,诞生诸多“书法大家”,可惜800本《真草千字文》墨迹流失,最后一幅在明代被烧毁。

目前市面流传多是拓本,不易体察墨色变化、用笔轻重,以及点画的细节处理,幸好1900年敦煌藏经洞,挖出一件废纸,经考证为墨迹残本,由蒋善进摹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卷共计360余字,虽然字数比原作少,但每一笔堪为经典,备尽“八法”,还原魏晋风貌,下笔多曲折回环,使力道更加凝厚,墨色力透纸背。

运笔以中锋衄挫、绞转,形成轻重、缓急的变化,例如卷中“举”字的一横,起笔、收笔回锋曲折,墨色浓厚,中间瘦劲轻盈,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藏头护尾之态,与隶书笔意略微相仿,凸显点画之感,展现浑然天成的质朴之美,如何绍基所言:“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据说赵孟頫5岁开始练习此作,甚至“二十年来写千文以数百”,最终笔法大成,练就绝美楷书,后世部分学者,将他与颜真卿放在同一地位,称为“亚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真草千字文》之精绝,无愧于“天下法书第一”名号,时常临摹此作,可以学到纯正的“二王”笔法,提升自身技艺,同时可以将卷中笔法,跟完整的拓本结合学习,达到一本万利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残本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智永《真草千字文》(敦煌残本)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都细节,全都端倪可查,与原作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