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历史,可分为四个时代,曰: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信史时代。

每个民族都有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中国人的神话是:一位没有人知道从哪里来的盘古先生,忽然大怒,巨斧一劈,宇宙被拦腰劈开,轻清上升者为天,重浊下降者为地,而他阁下,就是中国人的祖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话时代当然云天雾地,信口开河。盘古先生翘了辫子之后,“三皇”出焉。“皇”就是神,神就是“皇”。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他们的寿命教人张口结舌。盖不活则已,一活就以一万年为单位。不过史书上的话好像嘴里塞满了干屎橛,有点口齿不清,并没有肯定地说他们“活”一万年,而只含糊地说“有天下”一万年。“有天下”可以解释为他们自身当头目,一当就是一万年,也可以解释为他这个部落组成的中央政府,控制全国一万年。反正他们既然是神,当然花样百出,怎么解释都行。“三皇”了账,“五氏”顺序登场,曰: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氏”的意义已不再是神,而是部落,五位先生的神性随着时间而递减。可是,递减虽然递减,却未完全泯灭,所以仍属半仙之体——像神农氏,他阁下遍尝百草,竟然没有中毒。

神话时代过去后,接着是传说时代,历史从天上返回人间,神性已衰退殆尽,人性栩栩如生。中国的传说时代,就是黄帝王朝(黄帝王朝这个名称,可是我阁下给他起的,只是为了总括方便,并非别有居心,请勿扣帽)。拥有七个头目:姬轩辕(黄帝)、姬己挚、姬颛顼、姬、姬挚、伊放勋(尧)、姚重华(舜),至少其中三位的名字响叮当和叮当响,受过小学堂教育的中国人,或对中国文化稍为有点深入接触的洋大人,提起该三位的尊姓大名——姬轩辕、伊放勋和姚重华,无不如雷贯耳。而就在这个传说时代——自公元前二十七世纪到公元前二十三世纪——五百年间,他们不再称“皇”称“氏”,而改称“帝”。“帝”是纯人性的,不要说不能开天辟地,连寿命也纳入正轨,以黄帝姬轩辕先生之尊,也不过活了一百零一岁。

七位头目相互间的关系,十分散漫,这不能怪史书糊涂,他们既然是传说时代的产物,当然无法如数家珍,有个大致的轮廓,已经难能可贵矣。从《史记》上可看出来,用那么一星点资料,来填补五百年漫长时光,也只有司马迁先生这位中国史学之父,有此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点邪门

盘古先生明明是中国人的祖先,史书俱在,白纸印黑字。可是中国同胞似乎不买他阁下的账,反而一口咬定祖先是黄帝姬轩辕先生,拍胸脯曰:“俺可是黄帝子孙。”把盘古先生一脚踢到阴山背后。盘古先生既没有为当时新开的世界带来灾难,也没有做过使后世脸上蒙羞的糗事,却落得如此下场,教人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人除了一口咬定黄帝姬轩辕先生是祖先外,有时候还来个三级跳,一口咬定被称为“炎帝”的神农氏先生,也是祖先。问题是,姬轩辕先生和神农氏先生之间,根本没有血缘关系,不但没有血缘关系,而且两大部落,还一直缠斗不休,直到公元前二十七世纪末叶,神农氏先生的八世孙榆罔先生,才罩不住,被姬轩辕先生强大的有熊兵团,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在阪泉(山西运城)作最后决斗,三战三败,彻底瓦解。榆罔先生的下落,史书没有交代,可能逃之夭夭,再不敢露面,也可能一块石头砸下去,脑浆迸裂。那时候似乎仍在石器时代,大刀长枪还没有出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同胞把这两位风马牛不相及的头目,硬认为祖先,自称为“炎黄子孙”。呜呼,自称为“黄帝子孙”,还可原谅,自称为“炎黄子孙”,就有点邪门,使人有一种“老爹何其多”之感。其中道理如何,有考据癖的朋友,应该考据考据,查查汉民族的根,究在何处。

——考据这玩意儿,在中国历史上占重要地位。自从十七世纪清王朝屡次大兴文字狱,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之后,文化人心胆俱裂。写吧,随时有被干掉的危险;不写吧,文人除了写之外,还能干啥?不但心痒手也很痒。千挑万选,终于发现钻到故纸堆里最为安全。三百年来,东抄抄、西抄抄,左引证、右引证,遂自夸为史学的主流。于是,只要抄得多,引得广,就能把人唬得心服口服,认为这才是天下第一等学问。

——我们并不是看不起考据,但专门搞考据的却只能算二流货色,只会在资料里翻筋斗打滚。没有一个历史学家不懂考据,盖考据就是判断史料真伪。可是仅只搞考据,却并不是史学。犹如仅只会挖散兵坑,不见得会指挥大军作战一样。

好啦,拉得太远,快拉到外太空啦。拨转马头,回到本题。中国同胞所以拒绝盘古先生当老祖宗,可能因为盘古先生在民间传说中出现得较晚之故。大概三世纪前后,他阁下才冒出来。而此时,黄帝姬轩辕先生,在历史上留名已久矣。盘古先生以后起之秀,要爬到前人头上,虽然用尽了吃奶力气,仍不能占绝对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

柏杨(1920.3.7—2008.4.29),原名郭定生,河南辉县人,中国当代作家,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起,以郭衣洞之名从事小说创作,为写作生涯之始。60年代用柏杨笔名为台湾《自立晚报》及《公论报》撰写杂文,被认为是继鲁迅之后最伟大的杂文家。后身入囹圄,历经劫难,始撰史书,以十年之力译写司马光《资治通鉴》,皓首穷经,大作始成。一生著作等身,有华人处,就流传着柏杨的作品。代表作品:《我们要活得有尊严》《中国人史纲》《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等。

内容简介

《帝王之死》分两集,首集《可怕的掘墓人》为柏杨1983年在美洲《中国时报》读史专栏“帝王之死”刊发的文章结集,次集《忘了他是谁》则是柏杨直接交付出版社出版的续集。共介绍了从黄帝时代到战国末期,二十七位不得善终的帝王。据柏杨计算,中国古代五百五十九个帝王中,约有三分之一之多死于非命。而这些帝王惨死的真相里,往往没有儒家史书竭力昭示的威仪和体面。有史可据的帝王之死,固然常常鲜血淋漓;甚至上古时代的“禅让”神话,亦充斥着权力斗争。故柏杨旁征博引,剥茧抽丝,力寻帝王之死于非命的真实缘由,夹叙夹议,说得读者如见其人,而各种败亡之果,亦昭然若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