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汉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帝之一,他勤俭节约,穿草鞋上朝,衣服也是缝缝补补又三年,他的宠妃不穿贵族女子的拖地长裙。

他吸取秦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与秦朝暴政反其道而行之,秦朝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他轻徭薄赋,在位期间不建宫殿不修园林,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王朝,即文景之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文帝剧照示意图

汉文帝的仁德不用质疑,连司马迁这位对汉朝皇帝有一些偏见的史学家都给予了汉文帝“德至盛焉,岂不仁哉”的高度评价。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自己的著作《汉书》中盛赞:“周代的成康之治和汉代的文景之治都是美好的时代。

明代的谢肇淛曾这样评价:“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汉文帝的仁德、谦恭连李世民、刘秀、宋仁宗都不能相提并论。

可见汉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威望。

但是我们细品《史记》、《汉书》不难发现,汉文帝其实做过几件事情,一件比一件让人寒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文帝画像示意图

一、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不肯放过刘襄三兄弟

可以说刘襄才是诛吕之乱的始作俑者,他第一个高举反吕旗号,他的两个弟弟刘章、刘兴居在皇宫内给他做内应。

然而由于他们都太能干,不便于功臣派掌控,无缘帝位。

汉文帝即位后,刘襄、刘章突然去世,而且死因不明,不久刘兴居也去世,此时距离汉文帝即位才短短三年。

可以说刘襄三兄弟死得蹊跷,死得不明不白,虽然史书对于他们的死因没有详细说明。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死都跟汉文帝有关,印证那句话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刘襄可是诛吕之乱的首功之臣,当初功臣派承诺事后封刘章为赵王,刘兴居为梁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章剧照示意图

可是汉文帝给三个侄儿的封赏却非常寒酸。

因为汉文帝听闻,刘襄起兵时,他的两个弟弟给他做内应,事成之后,打算拥立刘襄为帝,所以汉文帝把三个侄儿的功劳都抹杀了。

文帝没有增封刘襄,只给刘兴居、刘章两千户食邑,后来还把他们俩赶往齐国,把刘襄的封地割出一部分给刘兴居、刘章。

汉文帝这种做法跟当年吕后没什么区别,都是想削弱齐国的势力,

根据史料推断刘襄应该是咽不下这口窝囊气,在汉文帝即位的当年被气死了,接着刘章也郁郁而终,刘兴居为此被逼反了。

刘邦最优秀的三个孙子在汉文帝的打压下离开了人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章剧照示意图

二、淮南王刘长是否为汉文帝所杀

汉文帝即位以后,刘长是他唯一在世的弟弟,然而汉文帝对自己唯一在世的弟弟也不放过,在他故意纵容之下,刘长一步步走上了绝路。

当时刘长认为自己的哥哥是皇帝,难免有些骄横,比如他在光天化下之下杀害朝中大臣审食其,理由是审食其当初没有救他的生母。

按照汉代律法,杀害朝中大臣是重罪,但是汉文帝却赦免了弟弟刘长,从此以后刘长更加嚣张,他在自己的封国不用汉法,自制一套法令,更夸张的是,他还称自己的命令为“制”,要知道只有皇帝的命令才能称“制”,他的所作所为都在模仿天子的声威。

然而汉文帝却不管不问,仍有他胡来,很多大臣都看不惯,袁盎提议让汉文帝管管自己的弟弟,汉文帝却不理睬。

袁盎是一位谏臣,他连汉文帝的后宫、一些私事都要管,而且几乎每次汉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唯独在淮南王刘长一事上,他不听,致使刘长越发猖狂。

公元174年,刘长召集70个人,仅用40辆车起兵,这点实力就想单干,未免也太看得起自己了,恐怕除了淮南王刘长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了。

很快淮南王以谋反罪被捕入狱,后来被汉文帝流放到蜀地。

袁盎又劝诫说:“刘长因为骄纵才走到今天这一步,你把他发配到偏远地区,他心理上承受不了,要是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你将会被背负杀弟的罪名。”

汉文帝还是不听,结果刘长在去往蜀地的途中绝食而亡。

正如袁盎所料,后来民间流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的歌谣,传遍了大江南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汉文帝为了压制舆论,只能被迫封刘长四子为王,他们分别享有淮南四郡。

其实汉文帝一再纵容自己的弟弟,无非是为了让他坐实谋反的罪名,让他走上一条不归路,用“钓鱼之法”除掉了自己的弟弟,这跟周代郑庄公为了除掉自己的弟弟的做法雷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庄公剧照示意图

三、惠帝儿子的死因

汉文帝在大臣的拥护下即位,他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后少帝还在皇宫内,古人常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小皇帝怎么处理成为一大难题。

《史记·孝文本记》记载:“乃使太仆婴与东牟侯兴居清宫”,意思是有人派夏侯婴、刘兴居清宫,这个人是谁,史书没记载,如果不是跟汉文帝有关,干嘛这么遮遮掩掩,所以有人认为背后的主导者就是汉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