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建

中国人办事讲人情关系。认识人,好办事。想办事,得找关系。

认识人也分三六九等。铁磁的、至交的、拐弯的、可以的、一般的,等等。当然,熟人最好,直接。人不好驳你面子。不认识的,七大姑八大姨或拐弯抹角的关系就不好说,这里的水深学问也深。有了这些方方面面,事情可能好办。即使一时半会儿不成,以后还有机会。

托人办事时,除去直接认识,就是托人,所托之人就是为送礼搭桥的牵线人(这样的人很多),他知道办事人的斤两、喜好和紧缺,自然会指点迷津。让你花得实在,花有力度。当然你也要心领神会,要给牵线人备上一份。应酬之事,贽见一个不能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办什么事用什么人情在情理之中,有钱也难买人情。中国讲的就是关系,关系学自然衍生出人情学。有了人情,何愁走遍天下?

办事找人,是指那些和关键人有联系的渠道。通常指衙门机构里当差的管事。官府有人,自是不一样的。里外可以两头招呼,事情立马好办。如果不是这样,就是金山银山,也不定送得出去。见官一面,怕要等上三年五载,绝无夸张。

人情舒通,打点是免不了的,这又是中国的习俗和传统。从渐变发展到量变直至质变。有了这个东东,托人也有底气,托人的心理和办事效率也就不一样了。受人算不算受贿?托人算不算行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这都是公开的秘密,愿打愿挨,两者受惠。不是有那个什么,共享经济嘛。

古时候把受贿叫“赏脸”。比如,你要给当官的行贿,官人就假惺惺说,何苦又要破费?说是这么说,却不见官人推三阻四,也就是说说而已。这样的风俗多少年来一传十,十传百以至无穷。行贿的走后,下人或是门生就会帮腔讨好,银子算是什么东西?该着的。官人肯赏脸,这些个家伙就是倾家也值当。原来,是一个完整的送礼"赏脸"链。

其实,送礼的也会传染,一送就送出了动静,于是连累一大片。于是,你行我效,成为风气。

然而,送礼也有抠门的。主要担心打水飘。于是瞅准机会,见风使舵。要是能给我办事呢,我就送,或是多送大送。要是不给我办事呢,我就不送,或是试探着少送。但也有不怕打水飘的,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就把一件上万元的西装毫不犹豫地送将过去,问道,万一要是办不了呢?他胸有成竹:只要收了,不怕他不办。那潜台词是,你要不办,你那"赏脸"的事就怪不得满城风雨了。

另一种是不愿花银子,把别人送自己的礼拿出来借花献佛的,或把自家存的底子拿出来,转送一二的,自个不受损失。这就有了意想不到。有的陈年的东西,用的过了时,吃的也过了期,甚至发了霉自己都不知道。这一送不要紧,受家发现,毫不犹豫地扔了出去。不仅办不成事,反而砸了锅。

在社会上混,哪个没有难处。哪个不要援手?真要是你在难处,必求人家的恩典。怎么办,那是一定要破费。当然也有囊中害羞的时候,如果拿不出也无大碍,按中国的礼数,人家也懂,一旦有了好处,还少得了找补?

中国的下人穷困,平日里节俭,待人也抠。但历朝历代,到了办事的裉节,绝对是不怕花银子的。常有这样的事,你在外面营生,家里人免不了被人欺负。怎么着,还是送礼。官人不打送礼人。

那么找人办事,送多少好呢?这个没有定数。多半是以办成事为底线。但送钱也有讲究,不能多也不能少,你要是送少了人家看不上,送多了又心疼。这是两难境地。至于送钱,要看交情。什么样的交情送什么样的礼。要是交情不到,送得再多,人也不受。要是交情到了,送得少,人家也不在乎。

送礼办事在中国也有上千年,不知道这个传统在还会持续多久。但我估计,只要生在特色社会,这样的事就一辈子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