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新华社贵阳4月17日电(记者欧东衢、吴思、潘德鑫)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的新脉冲星数量突破900颗,是国际上同时期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并拓展了人类对脉冲星辐射强度的观测范围。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获悉,“中国天眼”发现的900余颗新脉冲星中,大多数是世界其他望远镜难以发现的暗弱脉冲星,包括120余颗双星脉冲星、170余颗毫秒脉冲星、80颗暗弱的偶发脉冲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维护保养期间使用物理滤镜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坐落于中国西南贵州省平塘县的“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反射面板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国家天文台银道面脉冲星巡天项目团队发现了900余颗新脉冲星中的650余颗,该项目负责人韩金林说,从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FAST发现首颗脉冲星的50余年里,全世界发现的脉冲星只有不到3000颗。

每颗脉冲星相当于宇宙中具有特有信号标记的“灯塔”,可以一起构建“宇宙坐标系”,为未来人类可能成行的星际旅行提供“导航”。

“我们精确测量出脉冲星在宇宙空间中的坐标,在旅途中时刻监测多个脉冲星信号的相位及对应的位置关系,人类在星际旅行中就不会走丢了。”韩金林说。

最新发现的近百颗暗弱的偶发脉冲星与正常脉冲星相比,辐射流量密度要低一个量级,最低已达亚微央量级。韩金林指出,研究这些偶发脉冲星对于理解银河系中恒星死亡后形成多少致密中子星残骸以及揭示未知的脉冲辐射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无人机全景图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近年来,“中国天眼”进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阶段,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发现迄今轨道周期最短脉冲星双星系统、探测并构建世界最大中性氢星系样本……“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为探索宇宙奥秘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成果频出离不开‘中国天眼’的稳定运行。”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介绍,目前FAST年度观测时间稳定在5300小时左右,为持续产出科研成果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