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都知道,都城集政治统治、文化礼仪、军事指挥与经济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其地位可谓“国之大者”,一个国家都城的选择绝非无缘无故的,新中国成立后选择北京作为首都,当然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事实上,我国建都北京也曾让毛主席犹豫不决,毛主席熟读古今中外的书籍,自然知道北京在历史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古代,北京虽被多个王朝定为都城,但其弊端却很明显,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曾说过,北京虽有山川地势方面的优势,但与北方游牧民族过于接近,很容易被入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而且刚刚结束不过百年的明清王朝也验证了顾祖禹的担忧,明朝时期,蒙古、满族屡次从边关来犯北京城,后来皇太极更是破口入关,致使尚在北京的大明政权危如累卵。

到了清朝末期,列强从西而来,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当时天津一旦失守,北京也将沦陷,所以自古以来,关于在北京建都一事都是各执一词,中原王朝还没结束之际,也曾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迁都西安的保守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即使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关于北京是否适合建都一事也仍是众说纷纭,孙中山先生在选定南京作为首都之前,就一直反对建都北京,他认为,北京虽然与东北和蒙古近在咫尺,但当时日本在东北已经有了一定的军事基础,而且俄国也对东北虎视眈眈,距离日俄太近,想要建立新的政权不会那么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而且孙中山先生还认为,北京城自身的防御也不适合成为首都,当时大沽口和天津的炮台已经裁撤,北京城内还有各国的大使馆,外国军队驻扎更是家常便饭,如果以后敌人从海上攻进来,北京城外无御敌之武器,城内也有可能被敌人的军队从内部攻克。

正是出于这些考虑,孙中山先生最终选择了“虎踞龙盘”的南京定都,南京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地段繁华,物资供应非常方便,在孙中山先生看来,“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不过当时也有很多人持不同观点,蔡锷就曾认为南京太靠近南边了,对北方地域控制力有限,如果想让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就得在北京建都,这样就可以维持满蒙藏回的广大地区在统一的战线上。

蔡锷的观点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支持,后来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上台,其首都就设在了北京,直到北洋军阀被清除之后,国民政府才重新搬回了南京,虽然之后蒋介石不得已又将国民政府移到了重庆,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第一时间迁回了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而就在国民政府在不断搬迁首都的时候,我党也在积极考虑政权的归属之地,自参与战斗以来,我党的指挥中心一再转移,从上海到瑞金,再从瑞金到延安,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我党最终实现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也开始考虑将我党的指挥中心迁往别处,之所以不继续待在延安,一方面是日本已经投降,战事结束我党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国家建设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蒋介石准备迁回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抗日战争结束初期,蒋介石向我党释放出了友好信号,并邀请毛主席赴重庆共商两党合作大事,毛主席认为,如果蒋介石回到了南京,而我党在延安则距离太远,不方便建立联合政府,为了沟通上的方便,毛主席当时有意将根据地转移到淮阴。

淮阴距离南京很近,而且受南京影响,不仅商业发达,文教事业也蓬勃发展,所以毛主席专门派人到淮阴实地考察,为南迁淮阴做准备,只不过还没等我军动身前往淮阴,蒋介石就撕毁协约,悍然挑起内战,在这之后,我党迁往淮阴一事便不了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只不过蒋介石来得快去得也快,1948年,解放战争开始后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我军就实现了战略反攻,后来随着东北解放,胜利近在眼前,毛主席再次开始考虑定都一事,当时毛主席的首选之地是哈尔滨。

之所以会选择哈尔滨,是因为当地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都很发达,更关键的是,哈尔滨距离苏联很近,当时战争虽已接近尾声,但我国仍需苏联援助,将首都定在哈尔滨,向苏联寻求帮助会更加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只不过还没等毛主席下定决心,战场形势再次出现变化,三大战役大获全胜后,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此时哈尔滨的战略位置相比于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平、武汉等城市不再那么突出,这让毛主席一时有些犹豫不决,当时毛主席心中其实更偏向于北平武汉两座城市。

相比于北平,武汉位于天下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商业和工业重镇,而且历史上武汉从未做过任何一个中原王朝的首都,很多人认为,新中国定都这样一座“新城”,也可以彰显我国不同于任何一个朝代的“新”。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毛主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直到有一天王稼祥携妻子抵达西柏坡,毛主席才最终下定决心,将首都定在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一见到王稼祥,毛主席就直截了当的问他首都定在哪里比较好?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平、武汉这些城市哪一处更为合适?对于毛主席的提问,王稼祥当即分析道,南京距离东南沿海太近,敌人容易从海上攻进来,建为首都不可取。

除此之外,南京还是蒋介石曾经的地盘,尽管当时蒋介石已经败逃,但难保一些江浙资本家不会对蒋介石抱有幻想,故意阻挠我党政策的实行,从这一方面来说,南京也是不适合做首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而西安则太过偏西了,工业时代已经来临,现代化战争已经不太受制于深山老林等天险,在绝对的火力面前,一切天险和沟渠都无法阻挡,与其偏安西北一隅,不如走出来埋头发展,与世界接轨。

至于洛阳和开封,虽然历史上也曾做过中原王朝的首都,但在战争的破坏下,这些的民生经济和地方建设已经大不如前,还时常面临黄河泛滥的威胁,在此建都会有很多不可避免的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所以王稼祥认为,新中国建都最好还是选择北平,北平虽然直面北方少数民族,但却扼守着连结东北和关内的咽喉地带,而且还有辽东、山东两个半岛拱卫,就算敌人有从海上来的迹象,驻扎在旅顺、大连的苏联舰队也可以帮我军抵挡一下。

此外,北平轻重工业都较为发达,还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线,又是百年古城,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沉淀,更有利于我党新思想的传播,所以无论是从海防陆防以及历史沉淀各方面,北平都占据优势,为建都的最佳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就这样,在王稼祥的建议之下,毛主席最终下定决心将北平定为新中国的首都,为了突出新中国的“新”,北平改成了北京,时间证明,定都北京确实是明智之举,建国之后,我国稳步发展,北京也成了一座国人聚集之地,国之强盛,更是亘古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