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再回佛坪,带上画卷,握手熊猫……”王西林喃喃自语着,我们的国宝熊猫在这位57岁的陕西画家的画笔下之所以能生动如呼之欲出、亲切如身临其境,想必是离不开王西林对熊猫如痴如醉的热爱。

王西林与“会动的熊猫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王西林与“会动的熊猫画”

从“工人”到“工笔画”熊猫

从“工人”到“工笔画”熊猫

王西林是陕西渭南大荔人,年轻的时候,他是陕西省汽车运输公司的职工,因为热爱文学,他曾常在工作之余给杂志社投稿,没想到后来结缘笔墨丹青,最终成就了他的画家路。

“那时因为总给杂志社投稿,我就被招去做了编辑,到2000年左右时,我当了《炎黄文化报》主编,是这个报纸成就了现在的我。”王西林回忆着他走上画家之路的故事,“和很多画国画的人一样,我是从画竹子开始学的,那时只是因为兴趣。有一次我们报社的报纸有个版面缺少插画,没想到竟用上了我画的竹子,受到鼓舞的我更勤加练习、学画牡丹等其他画作。”

从画竹到画花鸟到画动物,慢慢地,王西林开始触类旁通。画的东西多了,王西林却发现鲜有人画熊猫,“也是因为熊猫难画吧,20年前很少有人能画好,可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可爱,我就想在画卷中表现出它的憨态可掬。‘写意画’的画法太过粗犷,我要用笔触细腻的‘工笔画’勾勒熊猫的每一缕毛发。”王西林坚定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画室到山林

从画室到山林

熊猫看起来可爱,但姿态和毛色十分难画,王西林感叹:“为了画好熊猫,那时总是把画纸铺在桌上,伏在画纸上一笔一笔勾勒轮廓、填充色彩,那时我白天夜里都在画室里。”

可是画了很久,王西林始终觉得画中的熊猫不够亲切自然,为了表现熊猫在自己生长环境中最自然的样子,王西林常常深入山林寻找野生熊猫的踪迹。作为秦岭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森林覆盖率达90%的佛坪县自然就成了他心中的圣地。

穿梭在佛坪的深山密林中,王西林数次邂逅形态各异的熊猫,虽只能远远偷看、拍照,但也给了王西林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与启发。他将写意的山林、竹丛背景与工笔的熊猫相结合,熊猫在这样的衬托下更加声情并茂、充满活力。据他回忆:“在七八年前的西安电视台直播购物的节目里,我一晚上就能卖50多幅熊猫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熊猫的白”到“熊猫的动”

从“熊猫的白”到“熊猫的动”

王西林的熊猫画之所以被称为一绝,离不开他多年不断地观察、思考、研究和改进,在多次的瓶颈与探索中,王西林的熊猫画越来越具有自己的特色。

画熊猫最难的就是它们的毛发,野生熊猫的毛色黑中透褐、白里带黄,他们白色毛发很难在白纸上表现,王西林说:“我曾有两年左右都深受困扰、陷入瓶颈,偶然间我发现,用赭石在白纸上勾勒的熊猫几缕毛发,呈现出来的熊猫既白净又贴近自然,后来就一直使用这样的方法。”

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王西林直言,他最满意的就是自己笔下熊猫的眼神:“别人画的熊猫都是完全黑色的眼珠,熊猫也确实就是这样的,可是如此一来熊猫的眼睛在‘黑眼圈’中就缺少灵动之美了。”艺术应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王西林大胆地尝试在熊猫眼珠中勾一笔白色,一下就成了神来之笔,在画展上,他画的熊猫被命名为“会动的熊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王西林画的熊猫,不管从什么角度看,憨态可恭的模样和炯炯有神的眼神好像都会盯着你,仿佛会动一样。而这样的灵感,除了参考猫、老虎的眼神,还竟是因受到一幅伟人画像的启发。

盯着王西林的《佛坪春色》,王西林笔下的熊猫随着山间悠然而至、腾跃石上、放足清溪、沐浴阳光……中国美协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这样评价王西林:“原以为四川王申勇画熊猫中国一绝,现在看来陕西也有人才,二王并驾,平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