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的封爵制度是一个充满着官阶等级与尊卑关系的微妙体系,其中镇国公、辅国公与外臣受封公爵的区别备受瞩目。

镇国公、辅国公与外臣受封公爵,这三者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哪里?他们的地位与权势又有何不同?那么,究竟谁的地位更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其中的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爵位的分野

在大清王朝,爵位制度分为三大类:皇室爵位、蒙古贵族爵位和外臣功勋爵位。其中,皇室爵位又可分为十二个等级,从最高的亲王、郡王,到中等的镇国公、辅国公,再到最低的将军等级。而蒙古贵族和外臣功勋的爵位则相对单一。

这种等级森严的爵位制度,无疑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而刻意设计的。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中,皇室成员自然是最尊贵的群体,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自然也就最为优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蒙古贵族作为曾经的盟友,也获得了一定的特殊地位。至于外臣功勋,虽然也能获得爵位,但在整个等级体系中,他们的地位还是要低一些。

这种等级划分,不仅体现在爵位的名称上,更体现在各种特殊待遇之中。比如在马车、官帽、花翎等方面,皇室成员都享有独特的权利,而外臣公爵即便地位再高,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些细节无一不在彰显着清朝统治者对于等级森严的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镇国公与辅国公:皇亲贵胄的中级爵位

在皇室爵位中,镇国公和辅国公属于中等级别。它们的年收入固然丰厚,但在身份地位的排面上,却远不及亲王、郡王那般尊崇。清朝注重等级森严,各种特殊待遇无不体现着身份的高低。

比如在马车之上,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可以使用朱轮和紫缰,而不入八分的镇国公和辅国公就不行。这种区别,却是在彰显着身份地位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如官帽上的顶子,奉恩镇国公和奉恩辅国公这两个级别以上才能佩戴红宝石顶子,而不入八分的则只能戴外臣二品官的珊瑚顶子。

至于帽后的花翎眼数,这更是一个明确的身份标识。亲王到贝勒可直接佩戴三眼,贝子到奉恩辅国公可佩双眼,而不入八分的只能单眼。在整个清朝历史上,能获赐三眼花翎的外臣仅有七人,可见其稀缺性。

连家宅大门的门钉数量,也都是分毫不差地体现着主人的身份地位。皇宫九九八十一颗,亲王六十三颗,郡王到奉恩辅国公四十九颗,而不入八分的只有四十五颗。这些细节无一不在昭示着清朝统治者对于等级森严的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世袭递降:亲疏有别

清朝的皇室爵位是世袭递降的,每传一代就要降一级。通常亲王和郡王的爵位会一直递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一级为止。所以,能传承到镇国公和辅国公这一级别的,基本都是皇帝的直系近亲。

这种世袭递降的规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皇室内斗而设计的。毕竟,如果爵位一直世袭下去,必然会出现一些亲疏有别的情况,这对于维护统治秩序无疑是一大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让爵位世袭递降,不仅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还能确保皇室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当然,这种世袭递降的规则,也使得能传承到镇国公和辅国公这一级别的,基本都是皇帝的直系近亲。

这些人虽然在身份地位上要高于外臣公爵,但在实际权力方面,却可能要逊色不少。毕竟,随着世袭的递降,他们的实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减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旗分牛录:皇亲掌实权

不过,即便如此,皇室近亲在八旗制度下,依然可以享有一定的实权。在这个制度下,他们大多可以享有旗分牛录的待遇,也就是可以参与管理旗内事务。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实际权力。

假如一位外臣公爵正好是某位辅国公所在旗的旗丁,那么见到这位辅国公,他还得下跪请安。这就充分说明了,即便在实际权力方面,皇室近亲也要高于外臣公爵。

当然,这种情况并非绝对。毕竟,能获得外臣公爵的,大多也是那些深受皇帝信任的功臣。他们的实际影响力,有时甚至要超过一些皇室近亲。但总的来说,在八旗制度下,皇室近亲依然可以掌握一定的实权,这也是对他们身份地位的一种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外臣公爵:功勋加身权力非凡

相比之下,外臣公爵的地位就要低一些了。但是,能获此爵位的,大多是立有赫赫战功、深受皇帝信任的人物。他们的权力往往要比那些被削弱的皇室宗亲大得多。

就拿乾隆年间的名将傅恒来说吧。他不但平定了大小金川的叛乱,还攻灭了准噶尔汗国,剿平了缅甸边患,可谓是乾隆的十全武功。生前,他获封一等忠勇公的爵位。而在他去世之后,乾隆更是特意下旨,按照皇室镇国公的规格为他举行丧葬,足见对他的尊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傅恒的儿子福康安,也是一员出将入相的人物。他不但帮助乾隆平定了台湾、西藏、湘黔苗民的叛乱,还被封为贝子,官拜大学士、军机大臣,权力之大,可想而知。这样的外臣功勋,其实际影响力,有时甚至要超过一些皇室近亲。

当然,最能体现外臣公爵权力之大的,莫过于乾隆年间那位大贪官和珅了。他虽然只是一等忠襄公的爵位,但由于深受乾隆的宠信,其权力之大,竟是连本旗的镇国公和辅国公见到他,也要下跪请安。这种情况,无疑是对清朝等级制度的一种颠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承恩公:外戚无权

不过,这里要排除一种特殊的外臣爵位——承恩公。获此爵位的人,一般都是皇后的父亲、兄弟等外戚成员。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清朝几乎不会赋予他们太多实权。

这种做法,也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毕竟,如果外戚掌握了太多实权,必然会对皇室的统治构成威胁。

因此,清朝统治者特意设置了承恩公这一特殊爵位,并且严格限制了其权力范围,以确保自身的统治地位不被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抬旗入籍:跻身上三旗

有时,皇帝也会给立有大功的外臣公爵以抬旗入籍的恩典,使他们的旗籍被抬入上三旗之中。这意味着,他们再也不必向八旗中的皇室贵族请安了,只需对皇帝一人下跪便可。

这种做法,是对这些功勋卓著的外臣的一种特殊嘉奖。毕竟,在清朝的等级制度中,能进入上三旗的,无疑是最受皇帝信任的人。这不仅是对他们功勋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地位的一种提升。

不过,能获此殊荣的,除了后妃的娘家人,就只有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功了。这也说明,即便是外臣公爵,只有在立下了巨大功勋,才能获得皇帝的特殊恩宠。这也是对清朝统治者的一种权力控制手段,确保了自身的统治地位不被动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在大清王朝,皇室爵位虽然身份地位最为尊崇,但真正掌握实权的,却是那些深受皇帝信任的外臣功勋。

他们的权力,往往要远远超过那些被削弱的皇亲贵胄。这种权力斗争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这就需要留给史学家们去探讨了。毕竟,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中,权力的分配和运作,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清朝统治者的用心所在,以及这个等级制度背后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