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怀胎十月,千辛万苦。2020年3月14日,忐忑不安中,36岁的刘嫚在镇卫生院接受剖腹产,孩子过了预产期4天。然而还没出产房,医生的一声尖叫顿时让所有人惊呆了:“孩子到底是男还是女?”这位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从医几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婴儿6.5斤,体重正常,但生殖器却似乎是男女混合,耳朵畸形,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一家人手足无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嫚来自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2016年,刘嫚经人介绍与丈夫孙浩组成家庭。丈夫离过一次婚,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但刘嫚也离过一次婚,且33岁所以也不挑剔。有过失败婚姻的两个人特别珍惜彼此,决心要好好一起过一辈子。2017年儿子出生,给夫妻俩带来无尽的喜悦。2019年夏天,刘嫚又怀孕了,夫妻俩盼着能生下一个女孩,儿女双全凑成一个“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刘嫚已经36岁,夫妻俩都格外小心,定期去县医院孕检。可是到了2020年1月,新冠疫情严峻,尤其是他们所在的龙港镇确诊病例全县最多,该镇实行严格封闭管理,刘嫚无法继续孕检,便安心在家养胎待产。可是到预产期了,刘嫚却还没有丝毫生产的迹象,第四天一家人着急了,丈夫赶紧到村里开证明,到镇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羊水减少。刘嫚没有选择只能剖腹产,没想到孩子产出后却很不正常,生殖器畸形,耳朵畸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肯定治不好,活着也遭罪,算了吧”“估计养不活,听天由命吧”出院后回到村里,亲戚邻里七嘴八舌。“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从没想过放弃,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不给治疗,良心一辈子过不去!”刘嫚哽咽着,小家伙似乎知道妈妈的心,眼睛盯着妈妈。其实孩子出生之前夫妻俩就给孩子取好了名字,叫福康,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有福,可没想到老天偏偏不如人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嫚腹部刀口稍微愈合后,心急如焚的夫妻俩立即带着孩子,拿着证明,经过层层关卡转往县医院,但没想到县医院的医生同样惊呆了。“几十年没见过这样特殊的病例,县医院根本没办法”,医院会诊后建议他们带孩子去武汉,然而此时武汉封城,加之刘嫚腹部刀口疼痛,一家三口只能暂时返回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福康的上腭发育不健全,未完全封闭,不会自主吮吸母乳,刘嫚只能用奶瓶一滴一滴地喂,稍微量大快一点,孩子就会呛奶。“喂奶比绣花还要仔细,奶嘴用针扎很小很小的一个洞,看孩子这样吃奶,别人都说肯定养不大,我也担心,可宝宝特别顽强!”刘嫚说半瓶奶要喂一个小时,奶冷了又热,热了又冷,一个母亲的耐心全部融化在那小小的奶瓶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疫情得到控制,武汉解封,刘嫚和丈夫满怀希望带着小福康去了省城医院。可是一通检查下来,夫妻俩却从头凉到了脚,医生告诉他们孩子的病要去北京才能治好,费用不好说,但估计最低得好几十万,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孙浩第一次婚姻是在网上谈的,打工攒下的钱全被骗走后,人却不见了。刘嫚婚后怀孕生娃无法打工,全家就靠孙浩一人做木匠维持生活,但今年疫情孙浩没活干,拿出几万都难更别说几十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晓得造了什么孽,我们两个大人都好好的,之前孕检也好好的,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孙浩一脸无奈、愁苦和不解。村里人背后说他们生了个“阴阳娃”,一家人都抬不起头。孩子出生后他就不敢再和村里人聊天,怕别人好奇地问这问那。为了攒钱带孩子去大医院看病,他不分白天黑夜四处做工,才39岁却已愁白了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小福康看病现在是全家最大的事。福康奶奶奋力地洗刷着红薯,想趁天气好打些薯粉卖,这比直接卖红薯可以多赚三几百元,但洗红薯,打薯粉繁琐费力。老人是个苦命人,拉扯大几个孩子,小儿子30多了因为穷还没成亲,二儿子结了婚却也是翻来覆去,好不容易安稳下来却又生下这样一个孙子,老人急得日夜睡不着。省城的医生说有办法,她就拼着命帮着攒钱,只是年纪大了,洗了一天的红薯,冷水浸得全身骨头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命硬,好几次发烧咳嗽,我们带去医院,可医生都不肯收治,只能自己买点药,真怕孩子熬不住,但孩子都挺了下来……孩子这么顽强,我们做父母的就更不能放弃!”刘嫚眼里闪着光。因为小福康身体特殊,相关部门也不敢给他打防疫针,至今接种本还是一片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小福康9个月大了,270天宝宝仅仅只长了还不到1斤,但他就像沙漠里的一棵仙人掌顽强地活着。第二次去武汉后,医生建议要尽早去北京治疗,越小手术对孩子恢复越有利,小福康父母想把握住孩子重生的机会,让他像哥哥一样健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