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刘百朋台长送镇江醋

清代 :卢见曾

穹庐两事眠与餐,黄粱一饱游邯郸。出入九重要十艾,麾斥八极骖三鸾。

谁欤抱瓮轻剥啄,伛偻而进容肃端。犹疑人在华胥界,麻姑送酒来仙坛。

开札才知君意厚,为柔葱薤平病肝。我昔拥旄贡形虎,颇与醯人同职官。

醯人长贱盐人贵,推寻此故时嗟难。虽然富国无近效,和羹大用谁能刊。

雅爱京口传秘制,风味不减桃花酸。旧游枨触一回首,开山万里江漫漫。

问君非乞非自造,何以得此于呼韩。名流耽癖空好事,报书一笑君须看。

既无美膳实金鼎,又无生菜调春盘。纵云鼻吸三斗为宰相,但觉吾辈骨格殊清寒。

清乾隆《金山志》是镇江旧方志中较有特色的一本志书,书中主要记录了皇帝的诗文和山中古迹、寺宇建置的考证。此外,前人的一些赋诗、杂文等都一一收录进去。书里也纠正了不少历史错误。比如元好问诗“常看一峰烟雨里,苦才多思是金山”,诗里写的其实是忻口八景之金山,并非镇江的金山。还有不少前人误写人名地名的情况,编撰者都一一匡正了。

主持编撰《金山志》的人叫卢见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见曾(1690—1768),字雅雨,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中进士。因历任官职都有建树,受到了当朝的好评,总督那苏图曾赞扬他“人短才长,身小而志大”,尤其他的治水才能受到雍正、乾隆的赏识。乾隆二年(1737)官至两淮盐运使。盐运使是官场一大肥缺(被称为“天下第一肥缺”),是滋生贪官的地方。就在他上任七个月时,有人上折朝廷,两淮盐运历年所积亏空白银一万零六十万两。乾隆派人追查,实有其事,就将卢见曾遣回扬州。

整天无事可做的卢见曾,又不能去其他官员家,怕有牵连,便游山玩水。他到了金山寺,看到山景非常优美,便问其历史,方丈说:“金山寺的历史虽长,但没有系统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修过史,至今没有人修。”卢见曾说:“如此的寺院,长时间不修志,实是一大损失,如不嫌弃,我愿为金山寺修志。”于是卢见曾与蒋宗海、戴震等咨询谋议,要不要结合前人之书,重新梳理编撰一本《金山志》,在他们的帮助下,《金山志》在金山寺开始编撰,同时还开始编修《焦山志》。

乾隆五年(1740),在京城的乾隆问起卢见曾,有人说:“卢见曾整天无事,去江南游山玩水。”乾隆一听,勃然大怒说:“不思悔过,游山玩水,发配新疆。”卢见曾便被发配到新疆。这时的《金山志》已基本脱稿,《焦山志》还没有完稿,便带着腹稿去了新疆。

乾隆九年(1744),京城发生了大水灾,其他官员束手无策,乾隆便想起了治水能人卢见曾,便下了又一道旨:“诏卢见曾上任治水。”卢见曾上任,很快治好了水患,受乾隆的赏识,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乾隆为什么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这与金山寺有关。乾隆南巡到了金山寺,金山寺的方丈对乾隆说:“金山寺感谢卢见曾帮金山寺修志,又帮焦山修志,(据金山寺方丈慈舟言)断断续续长达九年。”乾隆一听心头一惊:“不是说他整天游山玩水吗?原来在做善事呀!以前那分明是在诬陷。”所以重新任命卢见曾为两淮盐运使。

清代的高官,70岁退休。而卢见曾73岁还在任上,因年事已高,便打报告给乾隆要求退休,乾隆同意了。就在卸任前一年,完成了《金山志》《焦山志》。清·卢见曾《金山志》记载:《金山志》于乾隆壬午(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完稿。此时卢见曾已7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砖雕“两淮盐运使” 图:张峥嵘 提供

卢见曾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卸任。卸任后由尤拔世接替。尤拔世上任发现历年盐政亏空非常严重,于是收集资料。乾隆三十三年(1768),江苏巡抚彰宝上奏朝廷查两淮盐运亏空。乾隆下旨,命彰宝会同尤拔世密查。经查,乾隆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共预提过淮南、淮北纲盐、食盐等引四百九十六万余道,各商共提引余银一千零九十二万两,历任盐政对此项巨款如何派引办公及缴价备用,并不奏定章程,其“居心实不可问”。

乾隆大怒下旨按律治罪,据野史记载:“由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刘墉父亲)审案,兼三院尚书的刘统勋,就将此案告诉刑部右侍郎王昶,为了与其同审的目的,王昶将此事告诉了纪晓岚。纪晓岚得知万分着急,因为卢见曾与纪晓岚有亲戚关系(纪晓岚妻子郭彩符生的女儿纪韵华,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纪晓岚心想,一旦卢见曾被查出必殃及儿女,弄不好自己也受连累,怎样让卢见曾早早知道这消息呢?于是想出了一点子,给亲家寄去一封信,信封里有两小包东西,一包盐、一包茶,信封上没有一字。

纪晓岚心想,如有人打开,里面只有盐、茶,我又没有一字落在纸上,这不为通风报信。东西到了卢见曾手,卢见曾不解地自问,我曾是盐运使,难道还缺盐、茶不成?就这样嘴里说着盐、茶,盐、茶,突然醒悟出其中的隐语,盐茶的谐音不是严查吗?严查什么呢?严查“盐案亏空”。这是个“茶谜”,纪晓岚在通知我呀。于是卢见曾立即将家产全部转移,等到朝廷来查家产,查不出财宝。据山东巡抚富尼汉奏称,查抄卢见曾原籍财产,仅有钱数十千(约银元几十块)。

此查的结果告诉了乾隆,乾隆心想:“转移得如此之快,定是有人走漏了风声。”便查是谁走漏了风声,经查是王昶告诉了纪晓岚,纪晓岚泄密给了卢见曾。乾隆思量着:“纪晓岚又没出京城,又是怎样告诉了卢见曾呢?”乾隆传纪晓岚怒斥道:“朕今日就是要知道,你未写一字,究竟是用何手段泄密给卢见曾的?从实讲来。”纪晓岚讲出了实情。乾隆本想重罚,因纪晓岚没有说谎,再说亲戚帮亲戚人之常情,加上他太有文采,舍不得杀纪晓岚。于是降罪,革职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长达三年。

此事还有另一版本传说:当新上任的盐运使发现亏空,便奏朝廷,于是乾隆与重臣密议,卢见曾慌忙向纪晓岚打听虚实,狡猾的纪晓岚在右手上写了个“少”字,以手示意为“抄”,卢见曾心领神会,急忙回德州处理财产。

经查,据提引各商称:“历年代购贡物开销银一百一十余万两,节次‘预备’、‘协济’差务(指皇帝南巡)开销银二百四十余万两,加以其他开销,前后自行用过银四百六十七万两,尚有未缴余利银六百余万两。”彰宝等认为:“此项银必与盐政等暗行馈送情弊有关。”据总商黄源德等供称:“前后送过盐政高恒十余万两。”乾隆帝据奏将高恒革职看守;前任盐运使卢见曾被革职,解往扬州质审;现任盐运使赵之壁解任;盐商黄源德等六人革去职衔;卢见曾等原籍及任所财物严密查封。

相传,卢见曾曾“先被拟斩,后被保留(尸)”,吊死(保留全尸)。何人改判呢?是乾隆!乾隆念及卢见曾修《金山志》《焦山志》数年,发了善心。古代行刑是在秋后,卢见曾于行刑前九月以古稀之年死在狱中,终年七十八岁。

这就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两淮盐引案”。后人将其编成故事与和珅瓜葛一起,什么和珅借“盐引案”整纪晓岚……泄密之谜就有几种版本,金山寺也有一个版本。试想,纪晓岚发配乌鲁木齐时和珅才完婚,怎么与纪晓岚、卢见曾有瓜葛呢?这是因为纪晓岚人品好,和珅人品不好,后人将其编成故事,不以史为据,以趣引人,成了戏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见曾编刻的雅雨堂版本《金石录》

卢见曾不是一名大贪官,他为人豪爽。在任期间出手大方,来人去客馈赠颇丰。虽为一官,非常重文,他以文会友,与很多文人有往来。相传,他到扬州任两淮盐运使,好排场应酬,有次与文友吟诗唱和,他作四首七言诗,要文友们依韵和诗,和诗者竟有七千多,他将其编成一部三百多卷的诗集。他虽想填亏空,但量大难以填满,后来就不了了之。

历史上也记载了他不足的方面。卢见曾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一掷千金,极一时之盛。后来渐渐财力不济,加之理财不善,致使盐税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大了亏空。

有史书记载:卢见曾非常热心教育,他曾为天津没有书院而感叹,于是捐款赞助。还有史书记载:卢见曾好文,对家境贫寒的文人,不因贫寒而远离,而是解囊相助,《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一生贫穷,写作《儒林外史》全凭卢见曾的支持。吴敬梓死后,卢见曾慷慨解囊,买棺装殓,并且安顿好吴敬梓的妻儿老小。卢做的这些善事,在清代是有口皆碑的。

作为一名著名学者,卢见曾著有《国朝山左诗抄》等十一种一百二十八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有说在卢见曾死后三年,大学士刘统勋上书乾隆,详陈卢见曾整修西湖水利的业绩,指出了扬州一些贪官和盐商奏折中的某些不实之词,这可以说是对卢见曾的平反。当时盐政虽有亏空,这是历任盐运使“积弊所至”,卢见曾有责任,但不至于死罪。

卢见曾任两淮盐运使时,对扬州城建和文化教育做过很多工作,因而淮扬盐民亦追念卢见曾,并于民国九年(1920)筹资兴建“卢公祠”以作纪念。

在“文字狱”年代,如此大的贪官,他的著书、字、画、题额、书联理应除去。但金山、焦山僧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卢见曾虽有过失,但不至死罪,他是政治牺牲品,出家人不与世俗争论是非,但卢见曾对寺院的贡献不可抹,所以在金山、焦山仍有卢见曾的题字,这在清代绝无仅有。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