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夏天里的一个星期六,毛主席家来了黄有凤一家,是他主动请来的。

那一次,黄有凤夫妇还把他们的二女儿莉莉也一并带了过来,那会儿,这孩子不过3岁,正是调皮好动的时候。

夫妻俩到菊香书屋时,主席恰好有点事,暂时不在屋里,他们就耐心等着,而孩子们则在院子里追逐嬉戏。

小女孩莉莉好奇,跑到院子的金鱼缸前,眼睛随着金鱼而摆动,好奇之下,一把将金鱼捞出来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妇俩发现现场时,鱼儿在女儿时后手里快要咽气了,立刻把鱼放回去,严厉训斥孩子。

毛主席发现后,一点也没生气,制止了夫妻俩教训小孩,后来,主席还经常教莉莉写字,陪孩子玩。

而毛主席教莉莉写字的情景,与当年他教孩子父亲黄有凤写字一模一样。

主席对黄有凤一家为何如此亲近,当年又有着怎样的交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来教你写字

1956年夏天那会,黄有凤同志已经从东北调往北京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他在机要部门担任领导,抓大小事,而主席也因事务繁忙,见面的日子很少,但都惦念着对方。

一直到1956年夏天,毛主席这才忙里偷闲,将他们夫妻俩请到住所来,一起吃个饭,这就是文章开篇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此次见面,这对夫妻很高兴,也很激动,当年他们都接受了毛主席的教导,成长为了合格的干部。

就连两人的恋爱、婚姻,也是主席等一众同志促成的,也得到了大家的祝福。

后来生活困难的时候,他们养孩子养得很艰难,毛主席也设法把自己的补贴送给了他们,小孩也是在大家的关照下成长起来的。

这一点上,他们怎么也不会忘记这一段知遇之恩。

因此,见面以前,他们全家人都换上新衣服,喜气洋洋地到了毛主席的住处。

就在等主席的途中,他们的二女儿莉莉,就去抓了主席家养的金鱼,差点给弄死了。

他们这个二女儿和大女儿玲玲生活的环境不同,她是1953年出生的,恰逢国内解放不久,一片清平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大家条件都不好,但再难过,也比打仗的时候强。

因此,这孩子长得很快,脸上也肉肉的,有双亲的宠爱,情感充沛,不认生。

不少工作同志见了她,说她调皮可爱,是个“小霸王”,这也是为什么她敢直接抓金鱼。

有凤夫妇逮到现行后,莉莉免不了一顿骂,这孩子反应也快,立刻知道自己闯祸了,消停了不少。

最后还是毛主席出面,摸了摸孩子的脑袋,叫两人别再批评孩子了,这件事才作了罢。

自这次见面以后,两家的来往频繁了不少,但因为夫妇俩工作紧张,大女儿上学,每次见面便不再像之前那样,全家都来了。

莉莉年纪还小,再加上两家住得近,所以这个孩子倒经常见到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一生中有七个孩子,他在世时,有3个因为疾病或革命而去世。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他对于孩子们向来和蔼可亲,也喜欢在休息的时候陪孩子们玩耍。

有天莉莉来家里,毛主席故意问她:“妈妈和爸爸谁更好?”

没想到小孩瘪着嘴告了状说:“爸爸不好,他关‘禁闭’。”

主席又笑着问她为什么关“禁闭”啊,这小孩机灵得很,问到这里她又不说话了。

后来,毛主席看孩子写数字把“3”和“8”都写得躺着了,他就凑过去,一笔一画,耐心地教孩子写数字,还有一些简单的汉字。

从前的老工作人员看到了,都感慨,当年主席也是这样教莉莉父亲黄有凤的。

时间飞逝,转眼主席又来教同志的下一代了,主席对黄同志的情谊很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有凤同志初见毛主席是在瑞金叶坪,也就是苏区的中央政府所在。

1933年,那年他才19岁,而去苏区对于他整个人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个节点。

这年春天,担任执委的何叔衡同志把他叫来,通知他前往劳站委员会机要室工作。

进入机要室不久,他就见到了毛主席。

他还记得当年自己一进办公室,看见一位长得高大魁梧的首长,首长笑呵呵地请他坐下,他心里便肯定了,这就是大家说的毛主席。

他是拿着一份电报进来的,主席看罢电报才问了他具体情况,随后问他愿不愿意干机要工作。

黄同志立刻回答说他想做,但知道自己文化不高,害怕做不好。

主席安慰他说:“不要紧,可以做中学嘛,我来当先生,不收学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时期,机要室的同志们来来去去,不知怎的,就只剩下他一人。

后来,毛主席耐心教了他如何查字典、校电报,还有练字。

从那时起,他就决定要努力学习,永远做毛主席的学生。

但很快,新的考验来临,在长征路上,黄有凤同志又一次得到毛主席的照顾,可以说救了他一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坐我的担架

1934年10月,红军开启了长征,次年,黄有凤同志担任了毛主席的机要参谋。

但没想到,就在长征途中,黄同志一病不起,几乎走不动路了。

毛主席看在眼里,心里着急,他不想自己一手培养的参谋就交代在这里了。

他做了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让黄有凤同志一直惦念和感激,那么,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5年2月,黄同志调任到主席身边,当了机要参谋,这件事他自然是很高兴的。

此外,那时毛主席身边除了贴身的警卫员,还有他,就没有别人了,实际上,他做的是“全权参谋”的活。

对于这个小年轻,毛主席也十分欣赏,行军途中,一有机会,他就抓紧时间,给同志们讲历史、政治,还给他们分析革命道理。

主席对身边的机要人员十分关心,并强调大家不能离开首长左右,做好工作。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和大家一起挖野菜,因为过往在乡村长大的经历,主席比有的同志还更熟悉哪些野菜可以吃。

长征途中的点点滴滴,一直都是黄同志心中非常美好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候很苦,有生命危险,但大家都不怕,因为有毛主席,他一直坚定地同大家一起前进。

除了日常工作,毛主席的生活起居也落到了他的肩膀上,可以说他是又当参谋,又当警卫员

每次抵达宿营地,他都率先去检查主席的住处,安排好办公用的桌椅、参考地图。

走的时候,他也负责把借来的门板、板凳等东西还给老乡,而且还没有替班。

一天到晚,他没什么休息时间,吃饭也是草草刨了几口就又去工作了。

那时他才21岁,还是身强体壮的小年轻,但这样折腾换谁也撑不过去,很快他就病倒了。

1935年6月,在黄有凤同志担任机要参谋的4个月后,部队走到四川懋功时,因为过度疲劳,他偶然间染上了疟疾,整个人都蔫了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不想麻烦毛主席,即便病魔已经折磨得他脚底发软,他也坚持着继续往前走。

然而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很快,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

有一次队伍出发时,他竟开始冒虚汗,两腿打战,走两步就要歇一下,毛主席很快发现了异常。

他走过来询问情况,黄同志还在掩饰,说自己没事,用尽力气往前走两步,想证明自己。

结果,他一下子差点栽下去,毛主席一把扶住他,责备道:“看病成这样了,你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呢?”

说罢,就请卫生员过来量体温,还给他吃了奎宁。

这是用来治疗疟疾的药,红军物资缺乏,医药物资尤甚,黄同志表示坚决不吃。

过一会,担架又被拿了过来,他连忙对主席说:“主席,我可以自己走,没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候,毛主席的身体也不好,那副担架就是专门用来照顾主席的,他怎么能随便坐呢,这样主席就得不到休息了。

主席严肃道:“听我的,你不要逞强了,额头上还烧得烫手呢!”

一边说,主席一边把黄同志扶上了担架,还说要他好好养病,打起精神参加后面的会师。

1936年5月,红一方面军顺利抵达陕甘苏区,组织上决定安排黄有凤同志参加西征战役。

自那以后,他便和毛主席要暂时分开了,临别时,主席赠言“相别必有相逢时”。

他以此自勉,努力战斗、工作,逐步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对于荣誉,他向来看得很淡,哪怕他是机要部门中唯一被授少将的同志,他也宠辱不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桐油罐精神

1955年,黄有凤同志被授少将军衔,他是当年军机部门中,唯一被授少将的同志。

但他对荣誉看得很淡,后来有人称他这种精神为“桐油罐精神”,这种说法具体是什么意思?

在混乱年代过去后,黄有凤同志与不少老同志一样,获得了洗清冤屈的机会。

组织问他重新工作的想法,他回了一句话,他说自己这个桐油罐还是装桐油吧?

这是他老家江西兴国的俗语,此话是说,他还是继续做机要部门的老工作,不求别的。

黄同志搞了60年的革命,其中,他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机要工作长达半个世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对他的印象是“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事实上,延安时期,他的工作作风就已经定了型。

那个时候,因为他工作认真严谨,加上姓“黄”,大家就送了他一个外号“老黄牛”。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曾负责培养过机要人员,他总是亲力亲为,培养出了好几批同志。

在生活中,他也一直坚持勤俭节约,很多看似没用的东西,到了他手上大多能“变废为宝”。

1933年他与毛主席初见时,主席听闻他当过篾匠,船夫,还是个工人,称他是个无产者,什么都会做。

延安时期,他与爱人赵雪明一起生活,那会赵同志想纺线,他就想办法用废木料,亲手做了一台纺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做的这台纺车效率很高,还让赵同志在比赛里拿到了第二名的成绩。

后来新中国成立,他获得少将军衔后,有了更好的待遇,他也一直生活简朴,家里的大小家具,只要还能用,有点小问题,都是他修补的。

他自己的吃穿也很朴素,吃的饭和群众一样,穿的衣服也都打满了补丁,一辈子穿军用布鞋,棉线袜子。

但他对部下和有困难的同志很大方,从不心疼自己的钱,谁有困难了,他就主动去帮谁。

甚至在他身后,大家整理遗物时还发现,他自己做了几张卡片,上面写满了他准备救济的人。

另外,他还存放了一些布袋,里面装着沉甸甸的粮食,如果有需要了,他就拿出来,帮助困难的群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做毛主席的机要参谋,他还在朱老总、彭老总身边工作过,但这些事他从来没拿出来说过,旁人不提根本不知道。

就连他最亲密的家人,都是在他走后,从别人口中得知黄同志在组织内的工作表现和经历。

而这只因为他曾在家里立下过一个规矩,从不在家讨论工作,还有“三不准”,不问、不看、不去。

夫妻二人都在机要部门工作,两人纪律性极强,对于机密事务守口如瓶。

因此,有人还调侃,称呼他为“保险柜”,任何事情进了他的脑子里,没有命令,绝不可能放出来。

1952年,东北军区的领导决定调一名同志,去辽西工作,也就是说享受地方待遇,脱军装。

而且领导指明要选机要人员,这对于年纪渐大的大家来说,是一种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来想去,黄同志让妻子赵雪明去了辽西,他一个人留在东北养一大家子。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1950年,当年组织因为战争时期的贡献,想让他妻子参加英模大会。

他特意向组织申请,说自己的爱人近期没什么突出表现,可以再慎重考虑一下。

不过,后来组织还是让赵同志去了。

对于一切荣誉,他都淡然处之,从不向旁人炫耀,兢兢业业地工作。

他用一生践行了年轻时所下的决定,要努力工作,当毛主席永远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