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宦官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离皇帝最近的人,因此更容易成为皇上的心腹,有时也会是监视大臣们的眼线。

我们时常看到明朝题材的影视剧中,会出现一群飞扬跋扈的宦官,他们仗着皇帝的宠信,目无法纪、无法无天,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魏忠贤和刘瑾,成为祸国殃民的罪人。

当然,在宦官的群体中,普普通通、老实本分的还是占大多数的。而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宦官,也并不是忍受痛苦挨一刀就可以的。

读书的学问并不低

明初,太祖朱元璋曾经立下禁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不许宦官读书、识字,防止他们有能力干预朝政。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皇帝自己独揽大权的后果就是,每天有处理不完的军国大事,想要休息好是不可能的,最终的结果就是英年早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这种情况,皇帝们很快意识到还是要培养身边靠得住的人替自己办事才行。于是,明成祖朱棣颁布旨意,为宦官们聘请一些老师,教授他们读书、识字,到了宣德年间,更是在皇宫中成立了“内书房”,专门培养优秀的年轻宦官。

至于学习的内容,从最开始的《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当然思想教育的课不能少,比如:《忠鉴集》讲的是历代宦官忠君守法的故事;《内训》规定了宫廷中对宦官们的训诫条款。

理论基础学得差不多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内书堂中有一门重要的课程叫“判仿”,着重训练宦官们替皇帝审核奏章,对内阁送入宫中的“票拟”进行批红的能力。

史书记载,万历年间,有一个叫王安的小宦官不好好学习,首领太监杜茂再三管教也听不进去,最后拿着棍棒好好教训了一顿才老实听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经历了这种严格、系统的教育熏陶后,明代宦官们的文化水平比之当时的平均水平要高不少。明史中不乏有宦官作诗、写书的笔墨留存于世。比如:《酌中志》就是明末宦官刘若愚写的宫中往事,到如今成为研究明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信佛捐款又出家

众所周知的原因,宦官们生理上都曾遭受到巨大的创伤,因此,在心理上更需要寄托,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们信佛。有些宦官会在自己的住所中建一个小佛堂,每天定时烧香、礼拜,在流程和心诚度上与真正的寺庙和尚没什么差别。

有权有势的大宦官除了在自己住处礼佛外,还会给寺院捐款,甚至干脆自己花钱建造寺庙。明代王廷相《西山行》诗中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华缘海会走都人,碧构珠林照城郭。

可见,正德年间宫中宦官们在西山建造的佛寺之多,以及信仰佛教之盛。

从明初宣德年间,到明中后期万历,宦官出家的记录屡见不鲜:万历年间,南京栖霞寺破败,寺中和尚打算化缘修缮一番。宦官客仲听说此事后,当即捐助了一大银子,还亲自与寺僧们一起挑土盖房,被后世寺僧尊为“栖霞寺有明一代最有力之护法”。

除了出家的宦官,至于逃出皇宫吃斋念佛,在家修行的宦官,那就更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带娃,犹如长辈,胜似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