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桃园)

台湾省,“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 秦朝称“瀛州”; 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流求”。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46] 而台湾由于物产丰富,又称“宝岛”。台湾地区在部分国际场合的代称为“中华台北”。

葡萄牙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Formosa),源于葡萄牙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在1950年代前是欧美对台湾的主要称呼。日本古代曾称台湾为“高砂”、“高砂国”、“高山国”。

台湾本岛和澎湖自由地区划分为2省、6直辖市,共设3市、13县。台湾省(中兴新村)辖3市11县,福建省(金城镇)辖2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北市,简称“北”,是中国台湾省的省会。因位于台湾北部而得名。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就有“台北”之名。

又称北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正区,取区内的中正纪念堂作为新的行政区名。又称博爱特区。

大同区,由(大)隆(同)而來。又称巴浪泵。

中山区,此区因孙中山曾于现台北车站附近梅屋敷休憩,为纪念之因而得名,梅屋敷即今日国父史迹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华区,又称艋舺(měng xiá),清雍正初年(1723年),福建泉州之晋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来此地搭建茅屋数栋,贩卖蕃薯为生而渐成小村落,称为蕃薯市,由於当时平埔族人系以独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载运农产品与汉人交易;平埔族人称“独木舟”为艋舺,此为艋舺地名之由来。

信义区,因信义计划区位于区内而得名。

松山区,“松山”的由来一说是因为当地风景和四国的松山相似,另一说是因为附近山丘多松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安区,名之由来,本于旧地名大安庄。

南港区,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基隆河再此地形成个天然的河港,与汐止的北港里对称因此旧名“南港仔”。

北投区,早期巴赛族认为地热谷是女巫施法才会冒烟,所以就用巴赛语里的女巫,念起来是“PATAW(巴岛)”与北投的台语发音很像,所以命名为“北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湖区,因内湖庄得名,由于境内多小盆地地形,闽南语「湖」为盆地之意,内湖即内方盆地之意。

士林区,旧名“八芝兰林”(Pattsiran),为平埔族语“温泉”之义。清末时因当地读书风气兴盛,科考人才辈出,遂改称“士林”,有“士子如林”之涵义。

文山区,在道光年间,因山型如拳,定名为拳山堡;后因名称不雅,日殖时期取“文山秀气”之意改称为文山堡。

桃园市,桃园地区最早的正式辟地纪录为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大规模屯垦之始则起于1737年(乾隆二年),广东客家移民薛启隆率众自台南入垦桃园地区,拓垦范围东自龟仑岭(龟山),西达崁仔脚(内坜),北起南崁,南至霄里一带。后有移民于此遍植桃树,桃花齐开时节,花海如云,乃改称“桃仔园”,此为桃园市市名之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园区,在清朝时,此地就有汉人入垦,当时在此地遍植桃树,所以就称此地为“桃园”。

中坜区,本地以前正位于竹堑与八里坌中间,是旅客、商人往来必经的中途站,再加上此地多地堑地形,客家语称此地堑地形为“坜”,所以称此地为“中坜” 。

平镇区,此地旧称为“安平镇”,是因为以前为了保护从大湖口至中坜、桃园之行旅的安全,曾在此地设置了张望寮,所以原称此地为“张望寮”,后来取以保护平安的意思,改称为“平安镇”。民国九年时,则简称为“平镇”。

八德区,八德旧名为“八块厝”,是指以前此地初建聚落时,只有八户人家居住。台湾光复后,最初称为八块乡,后来改称八德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梅区,在清乾隆年间,此地即有汉人来此拓垦,当时垦民在此地遍植杨梅树,故称此地为“杨梅”。

芦竹区,本乡在开垦初期,是一块芦竹茂生之地,移民在此地居住形成聚落,就称此地为“芦竹”。

大溪区,大溪位于淡水河的干流大汉溪旁,旧称为“大嵙崁”,是来自于当地的凯达格兰族霄里社人称大汉溪的译音,后来才改称为“大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潭区,此地名的由来是因境内有一大陂潭“龙潭陂”,故有此称。

龟山区,本乡地名的由来是取自于以前境内的平埔族社名“龟仑社”,后来将“仑”改为“山”而形成今天的“龟山”。

大园区,此地旧称“大丘园”,意思是指大块的旱田,因为以前此地缺乏水利,只能种植甘薯及一些耐旱的蔬菜,所以就称为“大丘园”,后来才简称“大园”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音区,此地旧名为“石观音”,是因为当地有位民众在今天的观音溪溪流中,发现一块酷似佛像的天然石头,大家都认为是观音菩萨像,于是建庙来供奉,颇为灵验。民国九年时,即依此取名为“观音”。

新屋区,清乾隆年间,此地西边附近,就有汉人来此开垦,由于常遭平埔族人的袭击猎首,乃弃原来住屋向东移,另筑新屋以居,“新屋”便成为此地的地名。

复兴区,此地旧称为“角板乡”,是因为境内有角板山的缘故,而“角板山”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以前刘铭传至此开山抚番时,见此地山峰突起如角,而河阶面平坦如板,所以就命此地为“角板山”。后来改称此地为“复兴”,则是有冀以民族复兴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