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提到聂荣臻元帅,大家都很熟悉,可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有个了不起的女儿,那就是被称为“世界第一女中将”的聂力。

聂力一路走来饱尝艰辛,幸运的是收获了硕果。

不仅工作顺利,婚姻生活也很圆满,结婚的时候有5位元帅到场,这种规格的婚礼全世界也没几对。

那么问题来了,聂力究竟有着哪些传奇故事?她的另一半又是何许人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饱尝艰辛的“李小姐”

1930年秋,上海某家慈善医院里传来了哇哇哭声,而哭声的源头是一个脸蛋红扑扑的女婴。

守在一旁的“李先生”,看到女儿的样子非常高兴,只见他同夫人商量道:

“这孩子如此可爱,不如就叫她李丽吧!”

躺在床上的张瑞华,看着丈夫和女儿,幸福地点了个头。

而这个“李先生”不是旁人,正是当时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聂荣臻,“李先生”是为了安全取的假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丽出生后,聂荣臻愈发忙碌了。

因为张瑞华是地下交通员,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当时的局面又极其紧张,白色恐怖笼罩上海,心理压力过大的她无法哺乳,只能让孩子喝牛奶。

无奈的是李丽对牛奶颇为抗拒,一把牛奶端到她面前就嗷嗷大哭。

实在没办法,白天在外面忙碌了一天的聂荣臻,晚上回来后继续哄孩子,抱着李丽在楼道和外面不断“晃悠”,这才勉强让李丽不再哭闹。

聂荣臻本身对孩子是极为喜爱的,可当时的背景下他实在太忙了,张瑞华担心他太过劳累,一点点给李丽养成了喝牛奶的习惯,聂荣臻这才慢慢地“腾出手来”

当时的生活中危险、忙碌,但一家人在一块也未尝不算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1931年意外发生了,因为顾顺章叛变聂荣臻等人被迫紧急转移,仅有一两岁的李丽自然是禁不住这长途奔波的,便同母亲张瑞华一起留了下来。

四年后的秋天,张瑞华接到命令要赶往苏区,无奈地把李丽寄养到了上海嘉定一位同志的家里。

彼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别竟然就是十余年……

至于聂荣臻,同女儿分别的时间就更久了。

他当年前往苏区之前,曾经和妻子张瑞华一起给女儿拍了照片,后来思念女儿的时候,就把照片拿出来看一看。

由于一直随身带着,照片上竟沾满了汗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父母分别的李丽,则在嘉定和毛齐华同志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她俩生活得非常辛苦,年幼的李丽甚至同“老奶奶”说过:

“让我去讨饭吧!”

老奶奶不同意,让李丽待在家里,自己出去讨饭,由此也可见她们过得多么艰辛。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稍微长大一些李丽就出去干活了,插秧割麦、纺布织线她样样在行,平时稍有闲暇她还会去给人带孩子。

很难想象,日后的“元帅之女”,小时候竟过的是这般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 、聂力与父母重逢

有次李丽在地里劳作,不小心划破了腿,鲜血当时就止不住的往下流。

可家里太穷了,承担不起医药费,李丽就拿泥巴把伤口给糊上了,以至于后来伤口感染,竟然“烂到了骨子里”

即便如此,李丽也没喊一声痛,身体上承受的苦痛尚且可以忍受,精神上的迷茫才是最“致命”的——

李丽与父母分别的时候年纪太小了,以至于竟没有什么回忆,后来旁人叫她“野孩子”,她也无法反驳,只能默默流泪,因为她什么也不记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运的是,虽然李丽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却有人帮她记着,那就是周总理。

周总理一直惦念着她,1938年上海局势稍好,就请两位同志过去找她,希望能把她带到父母的身边。

两名同志顺利找到了李丽,可是在把她带走这件事上,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李丽跟着老奶奶生活,警惕性非常强,怎么也不相信这两个人会把自己带到父母身边。

“我看你们是想把我卖到大烟囱里烧大烟!要真的是要让我同爸爸妈妈团聚,要他们自己来接,旁人我不相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位同志面面相觑,实在是有苦难言,聂荣臻和张瑞华忙于革命,肯定是无法抽身过来的。

他们也不能说太多,否则可能反过来危害到孩子安全,最终这两名同志只能默默离开了。

两位同志离开没多久,老奶奶就离世了,李丽只能一个人生活。

为了谋生她去日本人开设的工厂中当童工,一直到1946年周总理又找了人来接她。

这次来接她的是毛齐华,李丽终于相信了,也直到这个时候李丽才知道她的父亲是聂荣臻,她就这么从“李丽”变成了“聂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4月中旬,这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

在见面之前聂力已经从叶剑英那里拿到了聂荣臻的相片,见面之后还不敢相信父亲出现在眼前了,她只能反复拿出照片来比对。

聂荣臻看着女儿,也不着急,反而大笑着说道:

“好好看看,到底像不像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刻,聂力终于再也忍不住落泪了,她又是哭又是笑,就这么扑到了父亲的怀里。

而无比想念女儿的聂荣臻也不禁眼眶湿润,最后一切尽在不言中,只是拍拍女儿的背以作安慰。

我们常说,“老来得女,掌上明珠”

聂荣臻与女儿分别了十四五年,按理说也应当对她极为宠爱,以作“补偿”才是。

可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聂荣臻对聂力宠爱而不宠溺,甚至还对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或许也正是因为聂荣臻和张瑞华这样的教育方式,后来聂力才能成为“世界第一女中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 、教育与相逢

在晋察冀解放区上学的时候,聂力其实是背负着不小的压力的。

因为当时她已经16岁了,身边的孩子基本上都比她小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心理脆弱的人很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

不过聂力坚持了下来,她甚至迅速追上了大家的课程,慢慢成为全校成绩最优异的学生。

20世纪50年代,她又进入北平师大女附中读书,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件“趣事”。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觉起来外面的雪堆了有半尺厚,聂力看了看也没觉得有什么,推出自己的自行车就准备去上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聂荣臻的秘书却心疼这个小姑娘,提出大雪天骑车太危险了,还是开车送她去上学吧。

聂力想都不想就拒绝了:

“爸爸说了很多次,我们不能坐他的车,之前妈妈挤公共汽车摔在马路边,额头都肿了一块哩,我骑车去也没关系的……”

聂力还没说完,聂荣臻的秘书就给警卫使了个眼色,紧接着警卫快步上前,竟然趁着聂力不注意把她的车给锁上了。

眼见警卫拿着钥匙跑了,聂力也只能苦笑,即便如此,她也坚持在离学校还有一段距离时就下车了。

眼看着聂力挽起裤脚,踩着没过脚的雪去上学,秘书和警卫也颇为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是聂力,她和丁衡高的女儿聂菲,同样是在聂荣臻的身边长大的,也同样受到了聂荣臻的严格教育。

某次嘴馋,聂菲在外面逛了半天,最后也只买了块果丹皮,聂荣臻看着她笑道:

“你啊你,我就知道!”

说起来,聂力和丁衡高的结合,还同聂荣臻有不小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聂力通过考试,获得了去苏联留学的机会,当时她是很有些犹豫的,向聂荣臻问道:

“爸爸,我都26岁了,还要继续去读书吗?”

聂荣臻听到这话,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你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同样也是为了国家,我们现在最缺乏的就是高精技术人才,你当然应该去!”

有了父亲的鼓励,聂力最终坚定了求学的决心,在苏联求学的过程中,她结识了后来的丈夫丁衡高。

两人在一起之前,不少人都以为聂力会嫁给高干子弟,毕竟“门当户对”。

可聂荣臻一家都不太在乎这些,既然聂力喜欢,那么他们在一起便是了,说起来两人还是老乡,祖籍同样都在重庆江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聂力和丁衡高在广州留园里简单操办了婚礼,这场婚礼说简单也简单,只是简单地弄了几桌菜,叫了一些亲近的人;

说隆重也隆重,算上聂荣臻,开国十大元帅来了五个,这样的场面真可谓是千古难逢。

聂力的朋友陶斯亮就对这场婚礼有着极深刻的印象,她后来在文章中写道: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婚礼,甚至连贺礼都没有,只有大红纸体现了几分喜庆,可是在场有那么多元帅和将军,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此后我再不觉得奢华的婚礼是有必要的了,真正打破传统观念的婚礼,就应该是这样肆意洒脱的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 、成就与评价

聂力本人对这场婚礼也是极满意的,她后来去广州出差时还曾谈起过,说着说着她感觉有点惋惜,笑着叹了一声道:

“可惜当时没有拍张照片。”

聂力和丁衡高能够走到一起,不是没有原因的,两人的身上有很多共性,譬如说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再譬如说对国家的建设情怀。

聂力一路走来吃过的苦,我们前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了,她1950年入党,早早就立志要做非凡事业。

回国后也没有托父亲的关系进好单位,而是和同学们一样从实习员干起,最终一步步走向科研领导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午仪”“远望号”,再到“银河II”巨型计算机,处处都能看到聂力的身影。

也正因如此她才能在19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我国以及全世界第一位“女中将”

对于聂力来说,建设国家的喜悦,要大于个人生活的荣辱喜忧。

所以她是不大喜欢宴会这类场合的,恨不得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国家建设上。

丁衡高也差不多,他是典型的学术型人才,父亲是教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要好好学习、为国争光。

丁衡高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当年在中大附中青校读书的时候,吃的是八宝饭,用的是四喜汤,可他也毫不抱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宝饭”里头有石头沙子,还有一些昆虫、小动物的排泄物;“四喜汤”则是说一盆清水至少要用四次,洗脸、洗脚、洗澡之后还能用来洗衣服。

那时候的条件就是这么艰苦,可是丁衡高等人胸有志气,想要早日学成报效国家,便半点也不觉得苦了。

在苏联留学的时候,他也异常刻苦,回来之后成为“元帅女婿”,他也半点不改本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丁衡高“还是自己”。

他往往提着一双拖鞋就跑到车间或者研究所里去搞生产科研了,一待就是一天,身上有种“静气”。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能在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

这里的成就,可都是“硬货”。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能够升空,他有很大功劳,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工程院院士这些荣誉他更是“信手拈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有人好奇,丁衡高和聂力的孩子为什么会姓聂呢?

这就着重体现他性格淡泊的一面了,当年有位元帅同他们闲聊的时候说,聂帅只有一个女儿,以后孩子可不可以姓聂呢?

丁衡高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不管孩子姓什么,都是我们的孩子,姓聂也没什么不好的。”

而他在科研上的努力,全心全意投身国家建设的决心,更与聂力完美契合。

希望大家能从聂力和丁衡高的故事中有所收获,学习他们为国家建设出力的决心,也学习他们定下目标后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将军夫妻里的丁衡高校友:历经风雨方成大事》 南京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位女中将—聂力》 中国妇女网

《聂力回忆父亲聂荣臻:反感高干子弟不正之风》 人民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