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人民书写了历史。

有人说,是英雄创造了历史。

其实,

他们说的是同一回事。

一、最凶险的时刻
有一种说法是,整场上甘岭战役最凶险的时刻,就是10月14日,美军发起进攻的那一天。

这一天,所有一切条件都对志愿军极其不利。

先看我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面对着美军进攻箭头,负责防守上甘岭地区的,并非是15军的最强部队44师,而是稍弱一些的45师。

由于秦基伟认为美军将会以西方山为主要进攻方向,因此把军中的“拳头”44师给派到了西方山,还专门给44师加强了一个团。

在同样的思路引导下,上甘岭的防御体系也远不如西方山的完备,虽然同样完成了主要坑道的挖掘工作,但是上甘岭的坑道全部都是屯兵坑道,并没有构建战斗坑道。

屯兵坑道和战斗坑道最大的区别是,屯兵坑道的坑道口全都朝着志愿军自己的后方,而战斗坑道的坑道口大多是朝向敌人的方向,战斗坑道后方的坑道口会连接表面阵地,前方的坑道口则相互形成交叉火力,在战斗中能发挥巨大威力。

而屯兵坑道,顾名思义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于储存物资和士兵,许多坑道口和表面阵地间还有一点距离,这种坑道躲避炮击的功能当然是有的,但是用于战斗则显得较为被动。

除了防御部署本身外,还有预备队的问题。由于15军需要防御的正面宽度比其他志愿军部队还要更宽,导致秦基伟在部署完正面防御之后,手上就只剩下一个团可以拿来当预备队了。

这就意味着,当战事吃紧时,秦基伟能够调动的部队并不多。

除了防御重点不在上甘岭之外,主观上,10月14日的15军也并没有想着防御。

和当时其他所有志愿军一样,15军正在策划着1952年的第二次秋季攻势,他们以五圣山东边的注字洞南山为目标,摩拳擦掌地做了半个多月的充分准备,预计在10月18日发起进攻。

秦基伟回忆,那几天里,全军上下满脑子都是如何打好这场“规模并不大”的进攻战。

对于上甘岭战役来说,这次进攻计划的影响也十分直接:14日那天,全军主要的炮火都瞄准了注字洞南山的敌军,能够支援上甘岭阵地的山炮、野炮只有15门;此外,45师还从537.7高地撤走了1个排的守军参与进攻。

简而言之,就15军这边来说,10月14日这天,上甘岭的防守肯定不能说是毫无准备,但确实是结结实实地大吃一惊。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的我方的战前准备,那就是:志愿军并没有拿出自己的最好状态来面对即将到来的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敌情。

相比于被“偷袭”的15军,美军方面可是为这场战斗做了相当充足的准备。

策划这次行动的,既不是范佛里特,也不是克拉克,而是驻扎在上甘岭对面、美7师31团的团长,摩西。

这位1952年4月才刚刚到任的上校团长,是美军中有名的好战疯子,直到50多年后,他的下属接受采访时还是叫他“疯子团长”。

当这位狂热份子从上面长官口中得知美军有意拿下597.7高地时,他就决定要拿出一份无可挑剔的作战计划,让自己的团发动一次完美进攻。

为了这份计划,摩西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疯子本色,在亲自坐着直升飞机几十次近距离观察597.7高地后,他认为远距离的照片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于是,这位上校团长亲自带着侦察排连夜摸进了45师的阵地。

可以想象的是,以这种方式编制的“摊牌作战”计划,很难挑出什么毛病。而克拉克最终能够选中这份计划,相信也跟摩西的努力不无关系。

而摩西的全力以赴,最终换来的是可能连他都没有想到的天量资源:为了执行这个摊牌计划,美军安排了美7师、南2师2个师的兵力,外加整整16个炮营的离谱支援火力。

摩西本人,则如愿以偿地成为联合国军负责进攻597.7高地的前线指挥。光是对597.7高地的第一波冲击,摩西就被允许使用2个营的兵力——要知道,在597.7高地上驻守的志愿军仅仅只有一个加强连。

在整个战斗策划期间,美军高级军官在上甘岭阵地前来来往往,范佛里特几次亲自来到阵地前沿观察地形,给出具体作战部署。

美军甚至找了一个和上甘岭类似的山头,进行为时一周的步、坦、炮、空联合进攻演习,为了保密,演习时期还释放了大量烟雾弹。

美军当然知道,待上甘岭战斗真正开始时,想要干扰志愿军的判断,物理上的烟雾弹是不够的。

为了迷惑志愿军,美军安排的“烟雾弹”声势无比浩大——在进攻上甘岭的同时,美军将在整个中线战场全线都发起进攻,让志愿军短时间内难以判断出美军的主攻方向。

更狠的是,美国海军甚至为了这次行动而准备了一次规模非常离谱的“假登陆”:海军调集了包括“爱荷华”战列舰在内的100多艘舰艇,准备在库底村附近的海岸进行两栖突击行动,除了不是真正要登陆之外,这次行动将会执行整个登陆作战的一切动作,而其规模比两年前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规模还要大。

美军此次进攻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原本范佛里特打算对上甘岭轰上5天再开始进攻,但是之前在白马山之战中,美军为了挡住38军消耗了太多弹药,此时弹药量已经不足以肆意挥霍,最后,范佛里特只好被迫把5天降为2天。

10月12日、13日,在完成了2天的炮火轰击之后,所有美军进攻部队进入了出发位置。

无需多说,你们也能看出,美军为这次进攻拿出了毫无疑问的十二分诚意。

故事讲到这里,明眼人应该都发现了问题所在:

凶恶的鬼子处心积虑,摩拳擦掌,准备狠狠地对志愿军发起一次出乎意料的偷袭,妄图一击制胜;

而志愿军在高昂的进攻态势之下,一时未能察觉鬼子的企图,眼看就要遭受一次意料之外的巨大损失;

一般来说,到了这个时候,

就该英雄们出场了。

二、D-DAY

1952年10月14日,美军的炮火准备正式开始,324门大口径火炮发出恐怖的吼叫,开炮时铺天盖地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夜空。

秦基伟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

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10月14日,上甘岭地区的天气本是大晴天,但所有活下来的老兵都肯定地说:美军进攻的那天,是阴天。

因为爆炸掀起的尘土遮蔽了整个天空。

在火力准备的2个小时里,美军向上甘岭地区这两个小小的山头发射了整整20万发炮弹。

20万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类所能想象的范围,因此,这场炮火的威力,后来人已经不可能有所感知。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尽管已经躲在几十米深的坑道中,还是有个别志愿军战士因为靠着墙而被活活震死。

在这世界上几乎从未出现过的恐怖炮火覆盖下,负责防守537.7高地的1连战士们感觉自己防守的这个高地仿佛已经不再是一座大山,而像是漂浮在海洋中的一艘破船,无穷无尽的震动仿佛海浪一般从脚底涌上,冲击直冲大脑,这种奇异而又荒诞的感觉让人头脑发晕。

幸存下来的战士们,没有一个人能够描述出那一天上甘岭发生的事情,他们只是说:

如果真的有地狱,那么这一天的上甘岭就是地狱。

15军45师135团1营1连连长王二打了半辈子的仗,硬是没见过上甘岭这么凶恶的炮火。

王二不是外号,和那个年代千千万万贫苦农民一样,王二穷得连取名字的资格都没有,他的名字就叫王二。

王二16岁加入解放军,发现自己是个打仗的人才。从解放战争开始打了8年仗,身上多了8个伤,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飞机子弹都在他身上留下了光荣的印子。

到了抗美援朝时,王二已经是135团1连的连长。

当上连长后,师长崔建功说王二这个名字太土,妨碍进步:“以后还要提拔呢,总不能还叫王二吧!我给你起个名字,叫王福新,怎么样?”

王二可高兴了,师长给取名,那当然没问题,以后就叫王福新!

然而,王二高兴没多久,就发现大家根本记不住他的新名字,任谁见到他都是一声亲切的“王二!”

就连给他起名的崔师长也不例外,几十年过去了,崔建功见到他,还是叫王二。

最让王二郁闷的是,就连对面的美军都是这么喊话的:“王二连长投降吧!到我们美国自由世界来!。。。”

王二是又好气又好笑:“他们怎么知道我叫王二?”

在上甘岭战役之前,王二的这个1连,可真是美军的心头大患。

1连是135团的主力连,在志愿军号召全军发起冷枪冷炮运动时,1连立刻挑选出30个狙击小队,每天天不亮就摸上山去,头5天就放倒了20个鬼子。

冷枪冷炮打到后来,对面的美40师拉屎都不敢出战壕,全部拉在罐头里。

按王二的话说,1连的冷枪冷炮打得可顺手了,那叫“枪枪有体会,炮炮有提高。”

被1连打得鬼哭狼嚎的美40师,在把阵地交给南2师时说,这个山岭是“狙击兵岭”,要命。

面对如此恐怖的敌人,美军当然知道这位连长的名字。

然而,在10月14日这一天,焦急地呼叫王二这个名字的,是志愿军135团前线营指挥部。

“9连,9连,听到请回答!”

“1连,1连,听到请回答!”

“王二,王二,能不能听到,听到回答!”

135团团长王凤书早就着急地来到营部,亲自上阵喊话,可他喊得嗓子都哑了,电话里还是一点声音都没有,美军史无前例的凶猛炮火早已把志愿军的电话线全部炸断。

此时坚守在上甘岭阵地的1连、9连同样也在拼命地尝试架起天线联络营部,然而美军炮火密集得连立天线的小小缝隙都没有,13根备用天线全被炸光,两个连也没能和营指挥所联络上。

眼看着前线战士就要在毫无指挥的情况下作战,营部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走了过来:“团长,让我去试试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等王凤书应声,牛保才转身走出坑道,一头扎进了美军漫天的炮火中。

过了一阵,电话突然就通了。

王凤书立刻向上甘岭上的1连、9连下达紧急作战命令,命令刚刚下达,电话又再次断开,再怎么叫也叫不通了。

在紧急战事中,能来得及给前线下命令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王凤书长出了一口气,才发现牛保才一直没有回来。

牛保才再也没有回来。

当人们再一次看到牛保才时,看到的是他早已冰凉的身躯。

牺牲的牛保才嘴里咬着一截断线,右手握着另一截断线,用自己的身体接通了电话线的最后一段。

他的左腿被炮弹炸断,全身上下伤痕累累,就这样牺牲在自己最后的岗位上。

没有人知道牛保才经历了什么样的炮火,冒死接通了多少断线,才在电话线全部用完之后,来到这最后一处断点,最终用自己的身体接通这个关键电话。

人们知道的是,

镇守在上甘岭上的1连和9连,没有辜负牛保才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