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宋初,要完成统一大业,有两种选择:

一是先南后北,即先消灭南方各国,再回兵向北,灭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
一是先北后南,即挥兵北上,收复燕云,拒契丹于长城以外,再回兵南下,消灭南方各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祖和赵普在选择统一战略时,参考和借鉴了后周大臣王朴的统一计划,以至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说:“世宗用兵,以至宋朝削平诸国,皆如王朴之言。”

1、王朴的统一计划

周世宗柴荣即位不久,命群臣计议统一之策。

王朴在显德二年(955)四月上书,建议实行先南后北的统一计划。

王朴建议,由易入手,先易后难。

具体步骤是:

先取江南(南唐),再下岭南(南汉)、巴蜀(后蜀),南方既定,移兵攻燕云,最后以强兵制伏北汉。

周世宗看后很赏识王朴,决定采用他的统一计划。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完全按照王朴的建议去做,以致清初著名历史学家全祖望在《周世宗论》中说,世宗“固未尝用朴之言”。

其实,说周世宗全如王朴之言也好,说他固未尝用王朴之言也好,都不对。周世宗先攻后蜀,再攻南唐,是依照王朴之言去做的,收取淮南十四州后,即北上攻取关南之地,与王朴之言不合,其原因是契丹时时窥测后周边境,出兵南下,使北方形势紧张,世宗不得不根据客观实际而改变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无论如何,作为周世宗柴荣最为倚重的股肱大臣王朴,也受到宋初君臣的崇仰;王朴提出统一计划的著名的《平边策》,受到周世宗的重视和采用,也就不能不给宋初君臣以很大影响。

2、赵普的统一计划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建隆元年(960)八月,忠武节度使兼侍中张永德徙武胜节度使,到京师朝见。

当时,太祖刚平定李筠在泽、潞的反抗,打算乘胜进攻北汉,因此私下向张永德征求意见。

永德说:

“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卒取也。臣愚以为每岁多设游兵,扰其田事,仍发间使谍契丹,先绝其援,然后可图。”

太祖听后称善。

接着,九月李重进反,征北汉一事遂搁了下来。当年十一月,平定李重进的反抗。

不久之后,有一天,天下着大雪,太祖和弟弟殿前都虞候赵光义来到了赵普家。赵普在堂上铺设重裀,三人席地而坐,炽炭烧肉。赵普的妻子和氏行酒,太祖呼之为嫂。

赵普问太祖:“夜久寒甚,陛下何以出?”
太祖说:“吾睡不能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
赵普说:“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太祖曰:“吾欲收太原。”
赵普默然不语,过了许久才说:“非臣所知也。”
太祖追问他为什么这样说,赵普回答:“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边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彼弹丸黑子之地,将何所逃。”
太祖笑着说:“吾意正尔,姑试卿耳。”

于是,决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这就是有名的“雪夜访普”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决定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的原因及其具体步骤,《东都事略》卷二十三《孟昶等传》的论赞中,记载了太祖对赵光义说的一段话,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太祖说: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廪虚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矣。今之劲敌,只在契丹,自开运以后,益轻中国。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患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翰,俟我富实则取之。”

赵光义曾在场听过太祖与赵普讨论统一战略,太祖的这段话,是对赵光义的一番解释和说明。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太祖和赵普决定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经济原因,一个是实力原因。

从具体步骤来看,胡三省“宋朝削平诸国,皆用王朴之言”的话,也就不完全对了。

太祖的话里没有提到燕云,并不是忘记了或有意不提,而是把收复燕云放在了平定北汉以后。

在太祖时期,对于收复燕云,一直是在积极准备的。

据《长编》记载,乾德元年(963)闰十二月,龙捷军校王明,“诣阙献阵图,请讨幽州”,太祖“赐以锦袍、银带,钱十万”。太祖时期设置封桩库,贮积钱帛,就是为了攻取燕云。

太祖直到其临终的那一年,也没有忘记收复燕云,而且把收复燕云放在平定北汉以后。

积极准备攻取而又暂时不提燕云,是因为当时的力量不足以对抗契丹,战而胜之,所以把收复燕云放到消灭北汉以后去了。

张永德建议先搁置北汉,太祖虽称善而仍不忘北汉。赵普雪夜之言,才定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

3、先南后北战略的实施

赵普为太祖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后,即付之实施,对北方的契丹和北汉采取了守御态势,而专力于向南用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保证北部和西北边境的安全:

以赵赞屯延州,姚内斌守庆州,董遵诲屯环州,王彦昇守原州,冯继业镇灵武,镇遏西北;以李汉超屯关南,马仁瑀守瀛州,韩令坤镇常山,贺惟忠守易州,何继筠领棣州,以拒契丹;又令郭进控西山,武守琪戍晋州,李谦溥守隰州,李继勋镇昭义,以御北汉。

这些将领很受优待,有经济特权,能自专号令,所以在太祖时期一直保证了北部和西北边境的安全,使南征没有后顾之忧。

在向南用兵的过程中,太祖和赵普并没有拘泥于已定的战略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了适当的调整。

建隆三年(962)十月,割据湖南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死去,他的年方十一岁的儿子周保权继位。

大将张文表不服,起兵反抗,湖南陷入内乱之中,周保权向赵宋朝廷求援。十一月,荆南节度使高保勖也死去了,他的侄子高继冲继位,年纪是二十九岁。

当时,荆南的情况是:

“甲兵虽整而控弦不过三万,年谷虽登而民困于暴敛。南迩长沙,东距建康,西迫巴蜀,北奉朝廷,其势日不暇给,取之易也。”

于是宋太祖制定了“出师湖南,假道荆渚”的“万全之策”,在乾德元年(963)正月,派遣慕容延钊和李处耘率军,假道荆南,声称去讨伐张文表,企图一举灭两国。结果,高继冲投降,周保权被擒,到三月就完全平定了荆湖两地。

乾德二年(964),太祖得到后蜀政权约北汉共同举兵攻宋的蜡书,笑道:“西讨有名矣!”便在十一月派王全斌等人率领大军进攻后蜀。只六十六天的时间,宋军便击败蜀军,迫使蜀主孟昶在乾德三年(965)正月投降。

后来,虽有全师雄等人起兵反抗,到乾德四年(966)十二月也全部被消灭,巴蜀之地平定了。

乾德二年,太祖派丁德裕与潘美、尹崇珂等率兵经营南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月,攻下了南汉的郴州。开宝三年(970)九月,太祖派潘美、尹崇珂率军,从湖南进攻南汉。到开宝四年(971)二月,南汉主刘鋹投降,南汉平定。

南汉灭亡后,南唐主李煜十分恐惧,上表请求去国号,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唐国印”为“江南国印”,并且请求赐诏呼名。

在其国内,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其余官称多所更定。同时,又派人贿赂朝内大臣,给赵普就送了五万两银子。

李煜采用了种种手法,以便延长割据政权的寿命。但是,太祖雄心勃勃,正思完成统一大业,“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

赵普也将送银之事报告了太祖,获准收下,而统一的进程,照样进行。

太祖与赵普商议收取江南之事,对赵普说:“王全斌平蜀,多杀人,吾今思之,犹耿耿,不可用也!”

赵普便推荐曹彬、潘美可用。

开宝七年(974)九月,准备就绪,太祖要进攻江南而师出无名,便派人去要李煜入朝。李煜称病固辞,太祖就出兵下江南了。

此时,赵普虽已罢相,太祖仍然依照他的推荐,派曹彬、潘美率军下江南,并且授给曹彬一柄剑,下令:“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

要求曹彬严加约束军队。

开宝八年(975),宋军接连击破江南军,吴越钱俶也出兵夹击,到十一月,终于攻破江南都城金陵,俘获李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南情况,不比荆湖、后蜀与南汉,军队也有一定的战斗力,所以宋军经一年多战斗,才平定江南。因此,在诸小国之王中,太祖独给李煜一个恶号——违命侯。

4、后人的诟病

宋代以后,数百年来,对赵普确立的宋初统一战略,一直褒贬不同,争执颇大。

大致来说,不外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以清初学者王夫之和全祖望为代表,认为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是错误的,从而导致宋初无法收复燕云。

详见《读通鉴论》卷三十《五代下》和《鲒埼亭集》外编卷三十七《周世宗论》。当代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册,韩国磐《柴荣》一书,汪槐龄《柴荣与宋初政治》一文,史苏苑《略论周世宗北征》一文等,都持相同意见。

第二种意见,以明代学者陈邦瞻为代表,认为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是正确的,但在向北用兵的先后次序上,则认为王朴之策最为切实可行,应当先燕云,后北汉。

详见《宋史纪事本末》卷十二《平北汉》。

第三种意见,以宋人王称和王柏为代表,认为宋初统战略是正确的,“风雪夜计,一新乾坤”。详见《东都事略》卷二十三《孟昶等传》论赞和《鲁斋集》卷八《赵普赞》。

当代史学家邓广铭《论赵匡胤》一文和张家驹《赵匡胤论》一文,王煦华、金永高《宋辽和战关系中的几个问题》一文等,均持相同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心而论,三者各有理由,但以第三种意见的理由最为充分。

我们评价宋初统一战略,应当看到,其结果是基本完成了统一;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赵宋皇朝建立后,即挥兵北上,那不过是一种军事冒险,“其结果,不但燕云诸州之地不能收复,割据局面的结束也必然又要推迟若干年了。”

三种意见争论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宋辽(契丹)双方的实力;而其焦点,又在于如何看待周世宗北伐及其班师。

据史籍记载,周世宗北伐,是因生病才班师的,所以王夫之说:“其有疾而竟不克者天也,其略则足以一天下而绍汉唐者也”。全祖望亦有同样观点。

王夫之和全祖望都夸大了周世宗北伐的胜利,又没有看到周世宗退兵的真正原因,故执论不免偏颇,从而也就不可能正确评价宋初统一战略。

5、先南后北战略究竟是对是错?

对于宋(包括后周)辽关系,必须参看宋辽双方的记载,比较分析,才能够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首先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

辽方的兵力,据《辽史》卷三十五《兵卫志中》记载:“合骑五十万,国威壮矣”。其中,“大帐皮室军三十万,属珊军二十万”。有人认为这个记载夸大失实,应当是大帐皮室军三万,属珊军二万。

但是,《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录一》载:“梁将篡唐,晋王李克用使人聘于契丹,阿保机以兵三十万会克用于云州东城”。

《辽史》卷三十四《兵卫志上》载,耶律阿保机在即位前,“总兵四十万伐代北”,又载:“若帝(阿保机)不亲征,重臣统兵不下十五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