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6年,一个小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袁家沟,意外地成为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者。那年2月5日,一个由100多人组成的队伍踏入了这个村庄。这些人是红军的东征总部人员,计划在这里临时驻扎,以指挥抗日先锋军强渡黄河的行动。

在这群人中,有一个不起眼的身影——毛泽东。他的存在对于村民们来说是一个谜;他们既不知道他的身份,也无法预见他的到来将如何改变他们的命运。

毛泽东在袁家沟的日子里,不仅发表了激励士气的《东征宣言》,还创作了感慨时局的诗作《沁园春·雪》。这些行动不仅坚定了红军的信念,也在村民心中植入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18天的时间里,这个村庄与毛泽东一起被历史铭记。当毛泽东与东征军准备过黄河时,村民们表现出了无比的热情。他们虽然不认识这位未来的国家领袖,但他们知道支持红军是正确的选择。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村民们竟然建造了20多只船,帮助红军过河。更有20多位青年响应号召,加入了东征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加入红军的青年后来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英雄,而其中几位更是在未来的岁月里成长为省委书记。袁家沟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而是成为了一片英才的摇篮。据后来的统计,这个村子里先后走出了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干部,以及数十位高级官员。

这些成功的故事,让袁家沟被誉为“省委书记村”。其中三位省委书记——白如冰、白治民和白栋材,都是当年跟随毛泽东东征的青年。他们的故事在村里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传奇。

在袁家沟,一片偏僻的小村庄中,孕育出了非凡的政治领袖。这个村庄虽小,却有着令人称奇的历史。

白如冰是袁家沟的第一位杰出人物。他在年仅十五岁时便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迅速崭露头角。他的智慧与勇气使他在党内迅速升迁,最终在1974年荣获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重要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随其后的是白治民,1935年加入党组织的他,解放后曾任重要职务,包括西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和福建省委书记。他在组织部的工作尤为出色,曾经推动了多项重要的组织改革。

白栋材,也是1935年加入党的青年,他的政治生涯同样卓越。在东征中表现出色的他,建国后迅速晋升,成为江西省的核心领导,先后担任省委书记和省长等职,他的领导力与决策能力为江西省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除了这三位著名的书记,袁家沟还培养出了白恩培,一个后起之秀。他虽在十二岁便离开家乡,但仍受到了袁家沟精神的熏陶。成长之后,他不负众望,历任青海省委书记和云南省委书记,成为又一位在政治舞台上发光发热的领导者。

故事回到那个战争与革命的年代。袁家沟的年轻人,在红军的影响下,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村中的老人们经常围坐在槐树下,讲述毛主席在此发表《东征宣言》的情景,以及那些年轻人如何在红军的帮助下建造船只,渡过了波涛汹涌的黄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天从小在袁家沟长大,这是一个虽贫穷却充满志气的小村庄。在那里,他耳濡目染了家乡前辈的英雄事迹,这些故事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他的梦想很简单也很伟大——穿上军装,服务于人民。

1969年,白天终于如愿以偿,他成为了福州军区守备三团的一员。他从最基层的战士做起,一步步晋升,从班长到排长,再到副连长和参谋,他的军旅生涯正是他坚定理想的见证。

1977年,抓住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白天被选派到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深造英语。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安逸的路径,而是转入江西省军区独立师,继续他的军事生涯。

尽管白天的父亲曾是江西省的重要领导,但他坚持自力更生,拒绝依赖。他的政治生涯始于中国国际旅行社江西南昌分社的一个助理翻译岗位,从那里他一步步成长为江西省外事办的一名干部,最终担任外事办的主任。

2002年,白天的努力和才能得到了更大的舞台——他被任命为广东省深圳市市委副书记。在那里,他不仅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历任市委政法委书记,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被誉为与其父亲一样的优秀干部,人格魅力与能力兼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袁家沟的命运也在悄然改变。虽然这个村庄在外界的眼中依旧贫穷,但村民们从未放弃过自我提升和发展的努力。贫穷并未遮掩他们的光芒,反而成为了他们坚韧不拔的见证。

在高杰的领导下,村庄的党委书记将袁家沟打造成了一个红色革命旅游基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不仅改善了村庄的经济状况,也让袁家沟的故事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了一块不朽的红色文化的圣地。

白天常回村看望,每次回来,他都会在村里的广场上与村民们分享他的经历和见识,鼓励年轻人追求更高的目标。村里的孩子们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向外发展的种子。

袁家沟虽小,却成就了无数为国为民服务的英才,这片贫瘠的土地,孕育出的不仅是杰出的领导者,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