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政新加坡20年的李显龙将在5月15日交出领导接力棒,移位给曾经担任自己秘书的黄循财组建新一任政府。作为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之子,李显龙从1984年弃军从政,在经济衰退之时,推动复苏计划,奠定了新加坡快速发展的基础,硬是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亚洲金融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加坡面积只有上海九分一,还没有香港大,加上深处于地缘环境复杂的马六甲海峡,既是怀抱金砖,也是头顶炸药包,周边国家无时无刻不觊觎收到手软的通行费。但是在李家父子的经营下,却塑造了新加坡发展的神话。

作为小国,新加坡在国家社会中一直使用的是“平衡术”,但是有别于某些小国“墙头草”一般的外交政策,新加坡主要有“毒虾”和“大鱼”的策略。

所谓“毒虾”,就是武装自己成为能够产生毒素的虾,让周围的鱼群不敢吃掉自己。而这个“毒”实际上就是“军事力量”。新加坡虽小,但是采购的武器都是世界最顶级的,军事预算也长期位居东南亚第一。

所谓“大鱼”,就是将自己与大鱼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和大鱼一起生存,让大鱼庇护自己。没错,正因为新加坡依靠美国这条大鱼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时还有了发展的契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李显龙担任总理后也未曾改变这种“大鱼”和“毒虾”的策略,沿着李光耀的光环往下走,却又不断推陈出新,甚至进行转向可谓是李显龙治理新加坡期间的主要路线图。

基于对现实的判断,李光耀为新加坡定下了典型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其核心便是积极与各国开展外交,同时在各大国纷争中保持平衡中立姿态。因此,尽管李显龙2004年上任,直到2011年才能真正接过权杖。

2011年5月8日李显龙在大选后的记者会上形容,“此次大选是新加坡历史的分水岭,标志着我国政治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他在继续保持亲美立场的同时,开始积极响应美国战略决策,不断强化与美国的同步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显然他比他的父亲更直接和草率,不懂得中庸之道,甚至在中新贸易摩擦之时,多次在南海问题、台海问题上违背中立的立场,明确支持美国。2012年,李显龙同意美军在本国部署4艘濒海战斗舰,次年他明确支持奥巴马提出的“重返亚太”计划,并且希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得以实施。

直到2015年,李光耀去世,在南海争端中,新加坡还发出了“区域外国家有权对南海问题发声”的不和谐声音。可以说,在中国还未崛起初期的时候,李显龙采取了较为激进的西进政策,担任了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再平衡的带头人。

但是2015年之后,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参与国家太少,但是新加坡却在与中国的贸易和合作中获取了巨大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李显龙在与美国建交50周年时表示,“所有东盟国家热烈欢迎美国向亚太再平衡。”但是,特朗普上台后,正式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由此可见李显龙此前的表态全部都是在浪费表情。

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中国三大舰队齐聚南海,美军的“里根号”和“斯坦尼斯号两个航母战斗群进入南海后叫嚣支持菲律宾搞所谓的仲裁,双方剑拔弩张之时,美军舰队一溜烟跑了,多年后解密是因为解放军成功定位了美军舰队,而东风21D导弹早已经罕见在央视公布。

新加坡敏锐地发现,国际新秩序在中国高速发展和强大的崛起下逐渐建立,中国外交和中国发展方案更符合全世界热爱和平国家的利益。2017年,李显龙访问了中国,对中国高铁、手机支付等便捷性大为称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2019年,李显龙的态度更坚决,他公开表示:“中美经济贸易摩擦让所有人都明白,中国的崛起是必然,并且无法被阻止和打压。美国必须容纳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强大中国。”

可以说,这是李显龙对中国态度180度转弯,他再也不用像他父亲一样,不说国语和粤语,而是委婉地提醒别人:“English please!”李显龙在2021年双语基金成立10周年活动中再次重申:双语政策对新加坡的成功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应及早开始双语学习。

此后,无论是疫情,还是中国在其他事务上,李显龙都显示出特别的关心和支持。2022年5月,李显龙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他明确指出了中国如今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机会和市场都在中国,各国不能不和中国做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强调说:他明确指出了中国如今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机会和市场都在中国,各国不能不和中国做生意。”“中国崛起不可阻挡,一个强大、友好的中国,将为地区和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20年来,李显龙为治理新加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逐渐为新加坡摆脱外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奠定了基础。在地缘政治恶化的情况下,李显龙交出接力棒,实际上是在提前做准备。台前与幕后总要有所选择,亲力亲为和职业经理人总要提前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我们来说,还是让继续发展自己,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有良好的国际氛围,才有华人同胞的认同感,新加坡其实就是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