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志愿军指战员们打仗善用智慧,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武器虽然先进,却经常输在智商上,被我军耍得团团转,还抱怨我军打仗“不正规”。

以前讲过几个志愿军步兵以智取胜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讲讲炮兵,主角是火箭炮兵第21师,他们手中的武器,就是我们都熟悉的“喀秋莎”火箭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雄的步兵师奉命改编为火箭炮兵师,入朝作战

在朝鲜战场上屡立战功的火箭炮第21师,是由一个步兵师改编的,其前身是第48军第143师。

143师这个部队,有些人可能不熟悉,但大家肯定都知道董存瑞,对,董存瑞就出自这个部队。

除了董存瑞外,143师还出过“新时代花木兰”郭俊卿、“独胆英雄”杨世南和“特等战斗英雄”郅顺义等英雄人物。

一个师出了4个“全国战斗英雄”,可见其战力之强悍。

1950年10月底,48军143师奉命北上,在辽宁阜新集结,准备改编成火箭炮兵21师。21师要用的火箭炮就是我们都熟知的“喀秋莎”,即苏联的M-13火箭炮。

这里先简单介绍下M-13火箭炮。M-13是一种8轨火箭炮,每条滑轨上面和下面可各装挂一枚直径132毫米的火箭弹,所以一次最多装弹16枚。

M-13火箭炮采用电子打火方式,发射时点燃火箭尾端推进装置,把装有TNT炸药的炮弹推射出去。发射速度极快,16枚火箭弹可在7-10秒内全部射出,最远射程8500米。

16枚火箭一起射出,本来就已经很厉害了,但M-13火箭炮的常用战术是以营或者团为单位进行齐射——如果是一个团的话,那就是24架M-13同时对目标发射384每火箭弹,所以其威力只能用“恐怖”两字来形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发射时间短、打击面积大,所以M-13火箭炮通常用来打击敌人大面积集群目标。在M-13的齐射下,敌人通常来不及反应就遭到重创了。

二战时,M-13火箭炮在对德战场上发挥出色,深受苏军战士们喜欢。但这种炮的型号在当时属于绝对机密,甚至连操作手也不知道。当时,生产M-13火箭炮的“共产国际”兵工厂把厂名第一个字母“K”打印在炮车上,苏军战士通过“K”联想到“喀秋莎”这个苏联女性的常用名字,所以就用“喀秋莎”来称呼M-13火箭炮,并在此后广为流传。

143师改编为火箭炮兵21师后,下辖5个火箭炮兵团,分别为201、202、203、207、208团。师里派出近400名干部到沈阳炮校突击学习,以适应部队新任务的需要。

1951年2月,苏联运来的“喀秋莎”正式装备部队,一起来的还有指导训练的教官组。143师全师指战员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

一般情况下,刚改编的火箭炮兵师需要一年时间的训练,才能上战场。但前方军情紧急,在突击训练28天和政治教育14天后,火箭炮兵21师就被拉到朝鲜战场正式参战了。

火箭炮兵师到朝鲜战场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非常高兴。他说:

“现在志愿军有了最先进、最现代化的武器了。”

彭德怀还指示,要寻找合适战机,充分发挥火箭炮的优势,出其不意、排山倒海地发动闪电袭击,大量地杀伤敌人。

彭德怀非常重视火箭炮兵,要求21师配属军和兵团作战时,必须经过他的批准。

首战即胜,被打懵的美军称志愿军用了“原子炮”

1951年8月后,“联合国军”发动攻势,在全线对志愿军和人民军展开进攻,火箭炮兵第21师奉命支援步兵作战。

这是火箭炮兵师入朝后第一次参战,本着“首战必胜”的原则,师首长认真地进行了临战准备,详细地布置了战术。

临战准备主要分两方面,第一是怎么保存自己,第二是如何打击敌人。

先说怎么保存自己。

因为当时“联合国军”的炮兵、空军都占据绝对优势,火箭炮车目标庞大,如果不小心暴露就会成为敌人轰炸和炮击的对象。所以,如果不够慎重,可能还没打击敌人自己就先损失了。

再说怎么消灭敌人。

“喀秋莎”的优势是火力猛,发射快,覆盖面大,能突然给敌人地面目标造成重创,所以要想办法最大程度发挥这个优势。

经过研究,火箭炮兵第21师首长决定,白天火箭炮兵部队在后方待命,找地先藏好了;黄昏后天色暗下来时再向阵地开进,速度要快;晚上在阵地上进行齐射对敌人进行打击,打完后立即转移。

这就是“快去、猛打、快回”的战术。

“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大显神威是在9月1日。当时,27军79师235团准备攻击美7师在后洞里阵地,火箭炮兵21师203团奉命支援。

当天黄昏,203团的24架火箭炮车向预设阵地出发,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东山里。夜幕降临后,24架火箭炮车在预定时间同时发射,384枚火箭弹拖曳着焰尾,像无数条火龙一般飞向美军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在后洞里阵地上两个营的士兵,全部被火箭弹群覆盖,瞬间被击毙击伤700多人。

火箭炮的硝烟还没有散尽,235团的步兵就冲了上来。美军早被火箭炮炸得魂飞魄散,哪还有心思抵抗?很快就被击溃了。

后来,一些侥幸活下来的美军不知志愿军用的是啥新武器,他们见“喀秋莎”威力这么大,就叫嚷着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

以智取胜,连续诱敌痛击美军

如果说火箭炮兵第21师第一仗打得突然,那么下面这两仗,就可以说打得太有智慧了。

1951年10月初,火箭炮兵202团奉命配合47军作战,对手是美军王牌骑1师。这个师全部机械化,来朝鲜之前没输过,但到朝鲜遇到志愿军后,就没怎么赢过了。

虽然在朝鲜战场战绩不佳,但毕竟是美军王牌部队之一,骑1师打仗还算有章法。

“秋季攻势”时,该师一部占据了添木洞阵地,并修筑了大量坚固的掩体,利用掩体进行防御。志愿军炮击时,美军就躲进掩体里;志愿军步兵冲锋时,美军就从掩体中出来抵抗。因为该部美军战术灵活,47军几次组织攻击都没有拿下添木洞阵地。

火箭炮兵202团进入攻击预设阵地后,和47军负责攻击添木洞的步兵部队首长商讨该怎么打这一仗。对美军的战术进行了分析后,决定采用“引蛇出洞、齐射全歼”的打法。

攻击当晚,步兵部队假装使用常规战术,在榴弹炮等常规炮种对美军阵地一顿猛轰后,我军炮击突然停止,司号员“滴滴滴”地吹起了冲锋号。

美军遭到炮击时,照例躲进了掩体。炮火停止冲锋号声响起来,他们忙拎着枪从掩体里爬出来,准备抵抗志愿军步兵的冲锋。

可爬出来后,美军就懵了,对面步兵咋一个人影也看不到呢?还没等琢磨明白呢,只听头上啸声不绝。美军一抬头,oh my god,只见漫天“火龙”呼啸着朝头顶砸来。

美军哪还有时间躲回掩体?瞬间800多人被击毙击伤。

随后,冲锋号再次响起,这次志愿军步兵真的发起了冲锋,并一举夺取了添木洞阵地。

1952年10月,火箭炮兵第21师第209团参加上甘岭战役,由15军军长秦基伟统一指挥。10月19日,209团奉命在当晚投入战斗。当天下午,全团24辆炮车悄然无声地到达了预设阵地。

10月19日下午4点30分,15军400多门火炮齐鸣,向美军占据的597.9高地发动了猛烈的炮击,炮弹像雨点般砸到了美军阵地上,美军纷纷跑到地堡里躲避。

炮击了一段时间后,15军炮火向敌后方延伸。炮火延伸,代表着步兵要冲锋了。美军忙从地堡里钻出来,准备抗击15军步兵的冲锋。

这时,火箭炮兵209团的24门火箭炮实施了齐射。原来,15军炮兵的火力延伸是个“假延伸”,其目的是把敌人从地堡中引出来,给“喀秋莎”齐射创造条件——这与添木洞的“引蛇出洞”战术异曲同工,不过是把诱敌的冲锋号变成了延伸的炮火。

战术差不多,效果也同样好。表面阵地的美军在“喀秋莎”的齐射下损失惨重,15军步兵当夜顺利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

此后的战役中,209团又参加过数十次战斗,其中有一次用两轮齐射歼敌数百。

金城反击战,“喀秋莎”齐射染红了天空的云彩

1953年5月,中美在朝鲜停战谈判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南朝鲜的李承晚不服,叫嚣要单独作战。为了打疼李承晚并控制有利阵地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发动了金城战役。

这次战役中,火箭炮兵第21师一共进行了69次齐射,以强大的火力给步兵部队以有力的支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箭炮兵齐射的威力,让洪学智印象深刻。在《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中,洪学智说,无数道火光飞向敌人,像刮大风一样,敌人阵地火光冲天,腾起的烟尘是红的,就连天上翻滚的云彩也是红的。

火箭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两年半,参加大小战斗30多次,和12个军“打过配合”,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首长和战士们的一致好评。

洪学智回忆说,因为仗打得好,步兵们都非常欢迎火箭炮兵,并把

“喀秋莎”称为“炮兵之王”,当时还有个有趣的现象,火箭炮师的车号是“84”,所有部队在路上一见到“84”号车,啥话不用说,都主动让路。

火箭炮兵第21师回国后,把一架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火箭炮车送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现在这架火箭炮车仍静静地矗立在博物馆负一层展厅里,默默地诉说了火箭炮兵21师在朝鲜战场上的光辉岁月。#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