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逼近北京,皇宫内不少太监自发组建军队进行抵抗。在北京城被攻陷后,这些太监并没有选择苟且偷生,而是当场英勇的自杀尽忠。这类具有悲壮色彩的“英雄叙事”似乎与太监这两个字不太搭配,但它却在历史上真实的发生了。

本文将以明代末年的官方史料为准,对当时太监自杀殉国的现象进行考察,重点分析是什么原因推动了太监的集体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宦官形象

李自成攻陷北京,大批太监自杀尽忠

1644年4月,李自成军队已经逼近北京,明朝政府在经过激烈的商讨后,决心不再迁都,而是要留下死守。在如此紧迫的情形下,政府官方不仅下令征召民兵,而且还将宫中的太监也编为军队,以便随时进行作战。

各路官兵,凡忠勇之士,有志拜封者,水路并进;各城门设置葡萄牙大炮,以加强防守,将宦官武装,令其把守通往紫禁城的主要道口。(《甲申传信录》)

但这些准备并没有对敌军造成震慑,李自成已经率领前锋军队杀入北京西郊,对西直门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此时的明朝军队完全抵抗不住敌军的步步紧逼,西直门一旦被攻陷,那么一切都将宣告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自成画像

4月23日,李自成的军事矮子宋献策占卜星象,说是若明日有雨,则城门必破。第二天清晨,李自成眼见外面下着蒙蒙细雨,便立即下令军队攻城,待到夜幕降临时,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南城。崇祯帝在万念俱灰的情形下,选择了以身殉国,而近侍太监王承恩则选择与主子共赴黄泉:

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明史列传》)

可以看出,王承恩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击毙敌军数人,在得知崇祯驾崩的消息后,更是立即选择自杀殉国,其对大明的忠诚可见一斑。在听闻崇祯驾崩的消息后,曾经在旁侍奉的高宇顺、田太监也纷纷选择自尽,据说其事先就让家里人准备好了棺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祯帝朱由检

这些年久侍奉崇祯的大太监都被写进了明史当中,但还有许多战死沙场的无名之辈没有被记录在案。据史料记载:直到敌军攻入城门以后,守城太监还在拼死抵抗。

将夺门出,守内太监施炮向门内。《明季北略》

在城门陷落后,参加保卫北京的守备太监战死在百人以上,而宫中太监自杀者也数以百计,大部分连名字也没留下。对于这些太监来说,由于自身存在残缺,平时受尽了嘲笑与歧视,但此刻的他们却通过精神上的无畏来洗刷掉了生理上的耻辱。

宦官以身殉国的原因:部分宦官个人品质高尚

自朱棣成立东厂到明朝灭亡的这200多年,破坏朝政是宦官群体留给后人的固有印象,但明代不是只有魏忠贤、刘瑾这类臭名昭著的宦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成祖朱棣

明代中期,随着宦官所掌握的机构越来越多,君主开始对其进行教育培训。明宣宗年间,特意设立内书堂供宦官读书,不仅要求宦官熟读四书五经,还要求对古代圣贤的礼仪品德进行学习。宦官的个人品质与政治水准由此得到提升,出现了像怀恩、陈炬这样的良宦:

太监怀恩,忠清公亮,善守成法。 俨然与吏书王恕、王兹、李秉并。卓矣!卓矣!(明代《湧幢小品》)

陈炬中外翕然称贤,劝帝行诸善政,发帑金济边,起用直臣邹元标、王德完,后被魏忠贤与客氏合谋所害。

可以发现,宦官作为皇帝与文官沟通的桥梁,只要能够有效调节双方存在的矛盾,那么朝政便能正常运行。但如果碰上魏忠贤这类奸宦从中作梗,挑拨是非,那么朝政就会变得异常紊乱。后人对此曾作出准确的评价:

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虽间有贤 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然利一而害百也。(《首都博物馆丛刊》)

作为君主政治的产物,宦官在封建社会有着独特的功能性。有些宦官能够在道德教育下养成良好的品质,以此去辅佐君主,建立功德;但更多的宦官却因生理上残缺而放大了内心的罪恶,进而去蛊惑圣上,残害百姓,而良宦总是少于奸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奸臣魏忠贤

所以,怀恩、陈炬这类良宦是极其幸运的。他们的身体虽有所残缺,但在为人处世上却赢得了皇帝、文官的一致赞许,获得了精神意义上的成功。同时他们也是悲哀的,因为他们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都被其他奸宦所做的100件坏事所掩盖。

这就如同明代末年那数百名以身殉国的宦官一样,人们只能记住曹化淳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却看不到其余宦官在危机时刻对大明做出的历史贡献。

那数百名宦官的悲壮事迹在明末历史中匆匆闪过,是如此的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宦官虽然在生理上存在重大缺陷,平时备受旁人歧视,但他们在国难当头时却勇于挺身而出,在精神上,他们丝毫不输于那些士大夫与武将,完全是值得敬佩的。

参考资料:《甲申传信录》《明史列传》《明季北略》等等

#文章首发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