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平西王吴三桂表面上同意撤藩,暗地里却联合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起兵谋反,史称“三藩之乱”。时任云南巡抚的朱国治被吴三桂扣押,吴三桂多次劝降,朱国治对清朝忠心耿耿,宁死不降吴三桂。吴三桂一怒之下,将朱国治开膛破肚,以儆效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研堂见闻杂记》记载了朱国治的结局:

复抚滇中,值吴三桂变,提去开膛枭示。

待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康熙帝厚葬朱国治,称他“捐躯殉难,深为可悯”,夸朱国治是忠臣,追赠他为户部右侍郎,到了雍正时期,朱国治入昭忠祠。正是因为如此,民国时期编撰《清史稿》,将朱国治列入《忠义传》。

由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对朱国治这个人物也有重点讲述,在电视剧中,朱国治大义凛然的形象,让很多观众难忘。实际上,历史上的朱国治,真的如康熙所夸,是个十全十美的忠臣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朱国治不仅不是忠臣,而且还是个大奸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国治,字平寰,辽东抚顺人,出生于明朝末年。朱国治虽然姓朱,但和朱明王朝并无血缘关系,明朝灭亡后,他为了避免误解,一度改姓为“硃”,后来他加入汉军正黄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旗人。

清军入关后,朱国治从知县做起,历经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卿、江宁巡抚,后来官至浙江巡抚、云南巡抚。为什么说朱国治是奸臣呢,纵观朱国治的一生,他在为官期间多行不义,具体可表现为三点:

  • 第一,搜刮无度,他是个贪官

朱国治任江苏巡抚期间,大肆敛财,不仅搜刮百姓,还对自己的下属下手,下属们若不贿赂,他便给下属穿小鞋。例如,朱国治在担任云南巡抚期间,公然向大理知府索要三千两“孝敬”。后来,朱国治得到一个外号——朱白地,意思是他所到之处,搜刮无度,寸草不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第二,制造“奏销案”,他是个酷吏

事情发生在顺治十八年,江南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未能按期缴纳给朝廷的钱粮。这里有两点原因:

(一)当年年景欠收,钱粮的筹措的确不易。

(二)江南的很多士绅虽然屈服于清朝的统治,但内心还是无法忘记朱明王朝,因此在缴纳钱粮时不积极。

朱国治上任江苏巡抚,为了完成朝廷的钱粮任务,同时也为了帮朝廷打压江南士绅,朱国治以四地士绅集体对抗国策为由,将上述四地的士绅造册报给朝廷,然后建议将这些士绅全部革除。一时间,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共有一万三千士绅被按籍革除,很多秀才、举人、进士被革去功名。影响巨大,史称“奏销案”。也正是因为如此,江南士绅对朱国治恨之入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奏销案的本质并不是钱粮,而是清廷要打压江南士族,而朱国治猜到了朝廷的用意,不从众调和,反而变本加厉的执行。

  • 第三,炮制“哭庙案”,朱国治罪不可赦

说到“哭庙案”,就不得不提大才子金圣叹,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贡献极大,是他提高了小说和戏曲的地位,他也是中国最早的通俗文学提倡者。金圣叹的才名曾引起顺治帝的重视,然而,不幸的是,金圣叹因为名气太大,被朱国治卷入“哭庙案”,最后被冤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情发生在顺治十八年,苏州吴县令任维初为了催缴赋税,公然打死一户良民,引起吴中多位秀才集体抗议。与此同时,顺治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吴县,多名秀才便在顺治灵前请愿,声势浩大。大家不仅把矛头指向任维初,还指责江苏巡抚朱国治包庇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