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兰州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于2024年4月7日率先正式发布,打响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第一枪”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都发布了《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由于“强基计划”招生是进入“985工程大学”、全国最顶尖大学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无论是哪所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都会吸引广大网友、广大教师、广大家长和广大考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问题是,2024年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要不要报考?怎么报考?2024年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强基计划”的报名人数将可能是多少?报考“强基计划”招生考试,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预计,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会继2023年之后,再次下降,考生对“强基计划”报考的积极性会不同程度的下降。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我们的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比较“冷门”,难以激发家长和考生的兴趣

“强基计划”招生从2020年开始以来,已经实施了整整四年了。从招生的专业来看,都是非常普通的基础学科。比如:理科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工程力学等,还有文科的中国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等专业。

以上专业全部都不是被家长们和考生们称之为“赚大钱”的“热门”专业。尤其是北京大学,拿出来招生的“强基计划”专业,全部都是A+专业。但是,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招生完成情况,基本上都是不乐观的。

据统计,2020年北京大学“强基计划”总招生人数是842人,有58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当年,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均在本科开学后,从应届本科学生中被招“强基计划”的学生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用于“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学科评估的结果都不能够满足考生进入优质高校,就读优质专业的期望。

比如:电子科技大学用于“强基计划”招生的专业,在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未上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各有8个学科没有上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各有6个专业没有上榜。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5所高校,也各有4个专业没有上榜。

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各有3个专业没有上榜。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各有1个专业没有上榜。

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5所,各有2个专业没有上榜。其他的高校,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行验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强基计划”招生人数偏少,存在较大风险,使一部分考生望而却步

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招生总人数,各是900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均为210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3所高校为180人。

招生总计划不足100人的高校,分别有:中国人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东大学、重庆大学等7所高校,均各自是9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2所高校,均为60人。而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湖南大学等7所高校,均为30人。

39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的总人数6180人,占39所“强基计划”总招生计划的不到1/30,再加上专业比较“冷门”,对于家长和考生而言,其吸引力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不断地增加“热门”专业,来吸引考生,但收效甚微

早在2022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增加了“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西北工业大学新增加了“航空航天类”专业,北京理工大学新增加了“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

当年首次参加“强基计划”招生的东北大学,设置了“自动化”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设了“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动物科学(生物育种)”。湖南大学,仅开设了化学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2022年“强基计划”总报名人数仅为864917人,比2021年的1873318人,少了整整100万人以上。

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增加了“复合材料与工程(航天材料类)”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航天机械类)、材料科学与工程(航天材料类)等3个专业。而兰州大学新增加了“草业科学(草类植物生物育种)专业”。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23年“强基计划”总报名人数下降到880571人,比2022年的864917人,小幅增长了15654人。总而言之,调整之后,收效甚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招生政策变化起伏,一年一变,“急功近利”,对家长和考生的心态影响显而易见

2022年,为了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争夺优质生源”,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均采取了抢在高考出分之前,对报考“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测试,企图在学生不了解高考成绩的情况下,“虎口夺食”,提前锁定部分优质生源。

这一做法使绝大多数优秀学生家长感到“恐慌”,因为如果报考方向不正确,极有可能因为参加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考试,而被提前锁定,不能获得录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资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过程中,就有学生因为报考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强基计划”而入围的考生,因为得知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在“强基计划”考试时,为了兑现诚信的原则,而被迫参加以上高考的“强基计划”校测,选拔交“白卷”,面试拒绝回答的现象。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没有被扼制,反映在2023年和2024年进一步扩大,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5所高校,复制了“复交南”提前在高考出分前,就组织“强基计划”校测的做法,这使得考生更加有心理压力。

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考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继续加入“复交南”模式,使这种校测试扩大到了10所高校,占全部“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的1/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2023年“强基计划”第一批毕业生的转段率,揭开了“强基计划”的“遮羞布”

据统计,随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公布《2020年首届“强基计划”学生转段比例》,揭开了“强基计划”招生最后一块“遮羞布”。这使很多原来准备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纷纷放弃了报考“强基计划”的愿望。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首届“强基计划”部分高校学生转段比例》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为100%。也就是全部都转入硕士或直接就读博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只有89.61%。中山大学只有82%。清华大学只有70.51%,北京理工大学只有62.50%。上海交通大学为61.90%。北京理工大学为57.50%,南京大学最低,仅有55%。

这表明,作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强基计划”,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可以直接读到博士毕业,而且是提前两年博士毕业。其中有许多影响因素,影响到“强基计划”学生的生涯发展,而且可能有一半左右的考生,因为学业、专业、导师等因素,直接被“强基计划”淘汰出局,不能顺利保研直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部分高校缩小“强基计划”的入围比例,使报考“强基计划”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据2024年部分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可知,华南理工大学“强基计划”的入围人数,由6倍调整为5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2所高校,入围人数也由6倍调整为5倍。

厦门大学,入围由6倍调整为3倍,下降了一半,下降幅度之大,令人惊讶。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入围人数,由6倍调整为4倍。

这意味着2024年“强基计划”入围的难度,已经进一步增加,这会对家长、考生产生极为不种的影响。虽然,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流大学的入围人数,由原来的4倍调整为5倍,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考生报考积极性下滑的总体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高校通过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以及语文等文科学科增加加权系数,来扩大“强基计划”入围人数,但这却是“杯水车薪”

据统计,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通过对高考数学获得145分以上高分的考生,物理获得98分以上的考生,化学98分以上的考生,理科综合280分以上的考生,以及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等学科进行加权,加权1.5、0.5、0.2等做法,这恰恰反映了“强基计划”招生的“窘境”。

也就是综合发展的优秀学生不愿意报考,害怕被“冷门”专业提前锁定。而“偏才”“偏科”学生想报考,但因此综合成绩不佳,而达不到初试入围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认为2024年“强基计划”报名人数在2023年略微上升的基础上,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对“强基计划”招生形式的一种善意的解读,善意的提醒。

我们既不是“施放烟雾弹”,也不是信口雌黄。我们本意是希望有更多的考生积极参加“强基计划”招生考试,有更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能够被高水平大学选中,祝愿这些学子早日成为拔尖人才,为国争光,为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