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店好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物发现官 吕磊

都市快报 美食记者

“杭州吃什么”主持人

黄公望已经老了,已经没有办法云游到远方和更远方。

他租下一条小船,沿富春江而上,行至不远,就到了桐庐,山川渐深,他喊停船工,稍息片刻,只见江上雾岚迷濛,远山水墨点染,黄公望不禁心有戚戚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研究过,黄公望的传世长卷《富春山居图》,所绘内容,桐庐境内的富春山水占其八,富阳占其二。

可想而知,桐庐山水有多美。

在我看来,桐庐有“三宝”:第一宝,严子陵钓台,代表文人士大夫不慕富贵,山高水长的先生之风;第二宝,“药祖圣地”桐君山,传递的则是结庐隐逸,悬壶济世的慈诚精神;第三宝,是桐庐的美食。

桐庐菜是耐人寻味的,充满着乡野、山谷、溪涧、江湾的多样性,这里有丰富的食材,有很民间的治馔手法,包括桐庐的小吃,也令人津津乐道。

王磊,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毕浦小笼包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浦小笼包第四代传承人:王磊

2019年,王磊带着发扬家族小笼包制作技艺的使命,来到杭州,开出了第一家“王继莲小笼店”,主打桐庐非遗“毕浦小笼包”。

王继莲是他的姑妈,第三代传人,王磊的技艺是从姑妈手里传承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浦小笼包第三代传承人:陈志建与妻子王继莲

桐庐毕浦,有一老街,依山傍水,早年是水陆要道,山民要将山货沿分水江往外销,都得从此过,外面的客商进来,也要在此打尖留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几何时,毕浦老街商铺林立,其中有一家“老陈包子铺”,以皮靓、馅鲜、味美闻名,这就是毕浦小笼的起初。

卖包子的老陈,人称“翘胡子”,1891年生人,19岁出来闯荡,把包子铺经营得声名在外,陈家也世代为业。

1991年,第三代传人陈志建接过家业,与妻子王继莲一起经营包子铺。夫妇俩起早贪黑,靠卖包子,盖了房子,养了子女,算是过上了殷实的好日子。

陈家的小笼包,用料足,面皮软,肉馅饱,还有特制的米醋黄辣酱,两口一个,胃口大开,饥肠不再,一本满足。

2018年,毕浦小笼入选桐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气更响了。

如今在桐庐街头,遍地都是“毕浦小笼”,但最正宗的,还是老陈家的。

动作可以模仿,招牌可以盗版,传承有序的历史无法复刻,这是时间沉淀的光华,于是那般耀眼,那么得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王磊在杭州开店,王继莲把自己的大徒弟派过来亲自坐镇,陈志建则对侄子耳提面命:“家传的手艺,要真材实料,马虎不得,口碑搞坏了,丢的是祖宗的脸。”

第一家老店开在塘萍路方家花苑的沿街店铺,马路对面就是东方福邸,几步路边上就是城西银泰,地铁5号线萍水街站A口出来右拐走走几百米,很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门就是三位阿姨,一张长台操作,一位阿姨揉面团,一位擀面皮,一位包包子,排满一笼屉,上炉子现蒸,一屉一笼叠着一屉一笼,垒得高高低低,氤氲蒸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店吃,则蒸熟现给你上,热腾腾烫嘴吃。

我在现场试吃了,一笼8只,热腾腾连小蒸笼一起上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趁着烫口吃,第一口咬细口一点,让热气散掉,一小团肉馅探出脑袋,第二口,肉香味浓郁,汁水鲜美,打一小碟醋,蘸醋吃,又是小笼包的另一种灵魂打开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卖的,发往外地的,蒸至七成熟,置于一个个大托盘,以风扇吹凉,吹去蒸笼新出来的热气潮气,吹至小笼包不黏,再速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约莫七成熟,包子将熟未熟之际,迅速急冻,发外地。

次日拿出来,水先烧开,再放入小笼包,蒸个12分钟,则味道最鲜美。如此,与到店吃相比,还原度最高。

很多附近客人来,直接拿这种可以封口的塑料袋40只一袋40只一袋地打包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女士是在附近银行上班的,这天中午进来就跟大姐说要打包5袋,我问她怎么一口气买这么多,她呵呵笑道,都是帮同事带的。同事老抱怨早餐没东西吃,刘女士就推荐了这家小笼包,还帮忙打包捎回去。

像刘女士这种自己吃过,经常要来吃,还安利给自己同事的“自来水”,比比皆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获得广泛认可,肯定是哪里做对了。

“光是找肉就找了很多地方,龙游、丽水、桐庐、嘉兴……土猪肉只能算是一个品种概念,真正的土猪应该是过去农家自养的,一年可能一户人家就一头两头,吃的是萝卜青菜剩饭菜,但是这种土猪肯定供应不了市场的,不现实的。”王磊说。

多方寻找比对,王磊最后锁定了桐乡华腾农业科技公司的猪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包子,须是腿肉加五花,肥瘦比一般是三七开,三肥七瘦,既有精瘦度又有油脂,口感最好。肉馅新鲜,是不凝固的(绝非冻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手艺包给你看,就是家里怎么包就怎么包,你家里包包子要擀面皮吧,要剁肉馅吧,要一勺一勺把肉包进皮子吧,再捏成包子吧,这才叫包包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很多是机器操作,现成的皮子,冷冻的肉馅,那味道肯定不一样的。

“我们的肉都是每天早上四点半到五点送到店,都是整块肉送过来,眼皮底下不敢造假。再好的合作商也有卖不掉的部位,槽头肉啊这种,如果打好肉泥过来,万一掺杂了一些别的不好的肉,我怎么对得起客人,怎么对得起我这块非遗招牌?”王磊很直爽,敢讲,也实在。

他拍拍胸脯说,自己的包子除了油、盐、酱油、味精,其他再不加任何调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百姓为什么不相信外面吃的东西?我跟你说,市场上什么都有,有些做配料的,类似酵母抽提物,能够提鲜,去除异味,还能放大馅料本身的风味。还有膨松剂啊、面粉还原剂啊什么的,这种就是科技与狠活。”

“可能一时半会是吃不死人的,但是长久以往怎么可能健康啊你说是不是?”

在王磊心目中,自己虽然只是做区区小笼包这样的小吃,但是举头三尺有神明,有家族传承几代人筚路蓝缕才取得的这块非物质文化遗产招牌。

还是姑父那句话:“马虎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做生意讲时运,2019年杭州首店才开张2个月,疫情就来了……

“那几年真不容易,我都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王磊坦言。

横竖反正是挺过来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实体店的阻断,反而让他通过社区团购等形式,打开了线上销售的一条路。

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去年亚运会期间,桐庐是亚运会的马术分赛场,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磊带着团队,不仅做了展示,也现场制作并给各国友人品尝,让大家感受一把老陈家百年小笼的风采。

现在,王磊已经在杭州开了四家店,桐庐本地还有一家老店,北京四月下旬也会开出第一家店,像北京工人体育馆也会卖他家包子。

线下线上加起来,他们现在一个月要卖100多万个小笼包。

东西好,就有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快报优享价

30只装,优享价69元,包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