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曾经流行过一句很古早的话叫:“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戳中了许多人在“决定爱一个人”时所经历的复杂感受。

相较于“喜欢”的一时冲动,“爱”更容易驱使人考虑后果、承担责任和渴望更长久的结局,是需要经过思考并不断付出努力来实现与维持的。

这也是为什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爱的困惑”:

“我真的爱ta吗,如何认定ta是我爱的人?”

“真正爱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我决定爱ta,我要准备好面临什么?”

在这些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困扰下,人们便往往爱得犹豫不决、爱得不知所措。而归根结底,是我们并不清楚地知道:“决定爱一个人,究竟意味着决定去做哪些事”。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这个问题总结了以下这十件事,供你参考:

决定尝试信任对方

John Gottman 认为:信任是一切亲密关系的基础。爱一个人,某种意义上就是要与这个人建立一段信任关系。

信任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一段感情中经历脆弱和无常的时刻,只有信任,能够给予我们充分的能力去超越对伴侣的怀疑,获得安全感,让关系得以持续(Sorrentino et al., 1995)。

当然现实中,信任是很难实现的。有时我们爱一个人,却无法信任ta。一方面,信任的发生,永远伴随风险、不确定性和脆弱感,你必须预期并允许自己可能遭受伤害,才有可能滋养出信任对方的能力。另一方面,伴侣的特质和行为也影响着我们的意愿和判断。

但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如果你决定爱ta,就必须学会信任ta,至少为此做出“尝试”。唯有做出信任的选择,这段关系才有机会得到更深入的考核,才有可能建立更深刻的链接,你才不会感到越爱越孤独。

决定经历情绪的不稳定

强烈、不稳定的精神状态,是浪漫爱情的重要特征。

爱发生时,一系列由大脑和肾上腺分泌的激素,都会使我们“上头”,这很自然。之后,即使生理感觉逐渐褪去,要想推进更深入的相处,经历情绪波动也是可以预见的必然。

更甚之,要做好心理准备,你还有可能体验到“毒瘾”的感觉。

研究显示,在部分极端情况下,爱一个人的情绪波动与吸毒者相似。当恋爱中的人看到自己所爱之人的照片时,大脑被激活的区域与吸毒者毒瘾发作时的表现相同(Earp et al., 2017)。

这意味着,爱一个人不仅会“上头”还会“上瘾”,并可能产生「入侵性思维」——当你的爱得到回应时,会像被满足毒瘾一样快乐;反之,也会像犯毒瘾时那般焦虑、沮丧和抓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决定拥抱对方的缺点

发现优点,决定了一段关系的开端;拥抱缺点,则决定一段关系的未来。

无可否认,我们被一个人吸引,通常是从看见ta的优点开始的。但你我都知道,没有人能百分百完美。那些看似完美无缺的伴侣,往往是我们心中理想化的投射。

伴随关系的展开,距离越近你就会越容易看见ta身上暴露出的不够美好、不够可爱的一面。但一段好的、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恰恰需要两个人能够在真诚欣赏对方优点的同时,也能看见和包容彼此的缺点。

这并不是说要毫无原则的容忍,而是去共同开启一个“不断升级的、自我披露的互惠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双方都能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被对方验证、理解和关心(Aron et al., 1992)。

“明知ta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我依然相信ta可以成为更好的人”,这便是“拥抱”的意义。

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对方

很多时候,建立一段关系,都是从“麻烦”别人开始的。在亲密关系中,懂得一定程度的依赖他人,以及允许他人依赖自己,对于建立起健康、深刻的连接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那怎样才叫“一定程度的”依赖呢?它意味着以相互支持的方式参与到关系里,不损害对方的价值观,也不为这种关系牺牲自己,与独立的人格并不冲突(Whitbourne, 2012)。

换句话说,适度依赖是一种能在“依赖”和“独立”中取得平衡的状态,也是一种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依然保有强大自我意识的宝贵能力。

比如,你无法下定决心跳槽,这时你愿意主动寻伴侣帮助,听听ta的意见来完善自己的决策。当下你内心的状态是平和且自信的,你知道有人在你身边提供支持,同时你也坚定着自己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你获得了安全感,也会令对方感到「被需要」。长此以往,当你们把彼此视为「共同面对挑战」的伙伴,信任和亲密感,自然与日俱增 (Bornstein et al., 2002)。

决定在考虑自己的感受之外,

考虑对方的感受

除了情感依赖之外,爱一个人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对方纳入到自己的日常思考和认知中。这种依赖,叫做「认知依赖(cognitive interdependence)」。

在一段真正亲密且忠诚的关系里,人们会逐渐减少从纯个人视角出发看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频繁、自然地把对方的视角纳入自己的思考当中,将自己视为二元关系整体中的一部分。

比如:从称呼「我和ta」,变成称呼「我们」;从习惯说「我觉得」,变成更多说「我们觉得」,或者计划旅行时,更在意找到一个两个人都十分感兴趣的目的地。

认知依赖一旦形成,不仅利于增进亲密关系中的共情,还被认为利于形成两个人生活目标的一致性、增强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促进一段走向“承诺”的关系。

所以,当你真正去爱一个人之后,也许你会发现:换位思考,比想象中简单,做出承诺,也没那么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决定面对额外的压力

所谓额外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关于爱的生理性反应,例如焦虑、紧张、心跳加速、面红耳赤等等。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分泌出一种与压力有关的荷尔蒙(Marazziti & Canale, 2004),这种荷尔蒙通常是在关系初期分泌得更为激烈。

那关系进入更稳定的阶段后呢?更现实、更生活化的相处问题,会取代生理压力,成为爱一个人的主要压力源,比如:

ta生日送什么礼物好,送的东西不合心意该怎么办?

婚前要不要同居,两个人生活习惯不一样要怎样磨合?

两个人相处、约会的共同开销如何分配,金钱观不一致怎么解决?

等等。

坦白说,倘若一直单身,或许确实不必经受这些因为是“两个人”所造成的烦恼,毕竟「不谈恋爱,x事没有。」但话又说回来,单身也有单身的苦。更何况,有许多时候,两个人共同面对压力,多少比一个人硬抗要强。

决定让自我变得更开放,

接受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都有被撼动的可能

我们必须意识到:“爱一个人,往往就是赋予了ta修改自己信条、原则,甚至底线的权利。”

毕竟,这个世界,没有天生合适的伴侣。即便是高度契合的灵魂伴侣,也无法肯定能够共度一生。两个人想要长久地一起生活,一定会经历“求同存异”的磨合。而有效的磨合,必然包含了至少一方,或者是双方的行为调整。

在这个过程里,你原本的价值观、做事原则乃至底线,很可能是会被撼动的。

好消息是这并不是坏事。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认为,一个人面对外在世界的态度,会在一生中不断地波动。这样的波动会为我们带来完整看待事物的能力,不再拘泥于单一标准,变得灵活而善于变通。这种灵活与变通,在心理学上也叫做「人格灵活性」。

不妨就把爱一个人,看作是克莱因口中,一次美妙的人生波动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决定为对方改变自己的日常

这些改变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

调整原本的入睡时间、饮食习惯,更换了穿衣风格和兴趣爱好,以及无形中言谈举止也出现微妙的变化等等。

总之,当你决定爱一个人,就意味着你要做好ta“打乱”你既定生活的准备,并可能迎接被这个人重塑生活方式的洗礼。

不过大可不必感到焦虑,改变甚至颠覆既往的生活琐碎,并不代表着“失去”,也可能是“收获”。

试想一下:你以前很少自己动手做饭,但两个人一起生活,你既拥有了日常在家做饭的动力,还解锁了一手烹饪美食的新技能。

与此同时,一个浪漫的心理学理论还提到:一个值得爱的人,将会成为你自我的延伸(self-expansion)。它预示着,我们能在这段关系中扩展自己的兴趣、技能和经验,并因此创造更多探索自我的全新体验。

决定更多地幻想未来

真正爱一个人时,你会忍不住要和ta拥有一个「共同的未来」。

这种关于「未来」的想象和冲动,无论你只爱了ta几分钟(比如crush),还是想要认真地发展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都会在你的脑内发生。

区别是,面对crush时,你可能只会想一次,想到你们的婚礼会是什么样子就停止。而如果你们在一段长期关系里,这种想象会难以自禁地更多发生。

有趣的是,即使你本身不是一个热爱幻想、喜欢望向未来的人,那个你决定爱的人,也会“偷偷”借你一双瞭望更远处的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决定让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一个新的重要因素

与幻想未来不同,在这个部分,将对方纳入人生规划的重要因素是指多做一步——去进行更具体、更现实、更能够在短期内看见改变的未来规划。

比如,你幻想和ta结婚,因此你会进一步计划:

什么时候提出同居,以便推进两个人的关系;

两年内要换一份更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赚更多钱为结婚做准备;

如果搬去ta理想的城市,需要先创造这些条件;

在制定这些计划和作出决策的过程里,你需要带入ta的身份、视角、资源,因为你只有把“ta”纳入了“我”,把“我们”视作“利益的共同体”,并且愿意付出努力使之成为现实,你们才有可能发展出长久的亲密关系,才有可能在关系中产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