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老虎的四大亚种中,华南虎不仅体型最小,而且捕食能力也名列倒数,但它在历史上造成的虎患,却没有任何一种老虎能够与之相比。明清时期福建的华南虎患猖獗一时,曾创下两个历史之最:8000死亡人数之最、500年持续时间之最。虎患为何会在福建达到顶峰?而在冷兵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如何将老虎驱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虎患猖獗的原因

其一:福建的地理环境最适宜老虎生存

根据考古研究表明,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福建地区便有大量华南虎分布,主要集中于闽江上游的三明一带。而在经过一万多年的繁衍生息后,华南虎种群在福建的分布,已然与境内山脉重叠,可谓无一处不有虎。

历史课本中经常提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殊不知闽道比蜀道更难。第四纪以来,福建地势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由于侵蚀作用加剧,形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格局。西部为武夷山脉组成的闽西大山带,最高海拔达到2000米以上,中部则为戴云山脉主导的闽中大山带,海拔多处于700-1500米之间,东南近海由地势较低的平原及残丘组成,面积只占到全省的10%。

纵观整个福建,山地丘陵占到了全省面积的85%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东南山国”,这为老虎的繁衍生存提供了绝佳环境。

作为森林霸主,老虎素爱在中海拔的丘陵地带生存,那里不仅有繁密茂盛的灌木丛,还栖息着野猪、梅花鹿等食草动物,这就决定了中西部成为老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从老虎的分布范围来看,完全可以呈现西多东少的态势,其中西部以三明、龙岩所在州县分布最多,东南部则集中分布于宁德至泉州一带的沿海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虎患爆发范围

尽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与虎并未产生正面冲突,但随着明末小冰期的到来,东南成为自然灾害爆发的重灾区,连年不断的旱灾,导致河流水草干枯,进而引发大量食草动物死亡,老虎在无食可觅的情形下,只得以人类作为目标。根据万历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建中部的沙县爆发了严重虎患,数百人惨遭虎群吞噬。

夏秋旱,虎群来往于城南门,终日不去,人被噬食者数百,猪狗无算。《延平府志》

按照受害人数计算,流动的虎群应不下于10只,老虎作为独居生物,向来存在较强的领地意识,有着一山不容二虎的说法,但如今却成群结队的踏入人类生活领域,这说明气候变化与虎患爆发存在紧密关联。

其二:清廷颁布的迁海政策

明清交替之际,各地战乱不断,位居东南的福建更是成为清廷与郑成功的必争之地,二者在闽南开展了旷日持久的作战。其后郑成功被驱逐出境,清廷为了防止其与东南沿海联系,便下令将沿海居民悉数迁界。

由此一来,上千万沿海居民向内地转移,导致原有耕地不敷应出,随着山区的不断开垦,茂密的丛林演化为了一望无际的农田。老虎在失去栖息之所后,便大规模踏入人类生活领域,长泰县作为沿海居民的主要落脚点,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特大虎患,根据康熙初年的地方志记载:

虎十百为众,逾垣入室,八里乡民遭吞噬者千余人,小村至无人种。《长泰县志》

如果说沙县的虎患让人感到毛骨悚然,那么长泰的虎患完全可以用恐怖如斯来形容,上百只老虎明目张胆的闯入院落,直至将一个村落的人啃食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说,就在内陆爆发重大虎患时,沿海地区的虎患该消停了才对,但事实显然不是。原来在迁海令颁布后,仍有不少民众甘愿留居故地,清政府索性将房屋烧毁殆尽。其后又令巡界兵割青,使寸草不留于地,“以致无数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

在失去缓冲地带后,老虎向人类开展了猛烈报复,顺治年间的徐扬在其所著《莆变纪事》中,记述了莆田在迁海后的虎患惨状。

自截界(迁海)后,禽兽迫人,又有十余人出界,数虎尾之。诸人浮水避小岛山,虎亦乘潮渡而吃之,仅一人归。《莆变纪事》。

也就是说,频繁的移民运动,使虎群掌握了人类的生活轨迹,竟然能于迁海之际一路尾随,这显然是将人类当作猎物来追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此,就连较为平静的东南沿海都成为了虎患重灾区,这就进一步导致死亡人数上涨,仅明清交替之际,福建就有4000人命丧虎口

虎患消失的原因

其一:畲族人专职捕虎

面对来势汹涌的虎患,州县官员无不处于胆颤心惊当中,不仅因为老虎肆无忌惮的吞噬人口,更因为这事关三年一度的政绩考核。在多重压力下,地方官员想尽千方百计消除虎患,曾组织军队上山剿虎,也曾组织民众学习防虎之术,但都收效甚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刺虎图

然而,畲族捕虎人的出现,给了地方一线希望。作为福建土著,畲族长期生活于群山峻岭当中,以游耕、捕猎作为其主要生产方式,所以经常与老虎接触,素以打虎见长。由于畲族内部尚未流通货币,所以只需以食盐、衣物等必需品进行交换即可,相对于聘用猎人,能够省下不少的银两开销。

在虎患肆虐已久的福州罗源,当地知县聘请畲人上山打虎,畲人利用亲自制造的毒矢,射入老虎的要害之处,使得虎患迅速消弭。

畲民以打虎见长,善用毒弩,中兽,立毙之。罗源知县督畲民用毒矢射杀四虎,虎患方息。《罗源县志》

由于畲族捕虎能力高超,各地州县皆聘其为射虎技师,老虎死于毒箭下的记载不绝于书。除此之外,面对经常登堂入室的猛虎,山区民众特意在居住地设置机关,使得老虎有来无回。

其制如小屋一间,分为三直,内外壮棂,闭羊左右以饵虎,空其中设机焉,触之则两闸俱下,虎困而吼,众乃起而毙之。《昭代丛书》

频繁的虎患,必定导致民众应对老虎的方式日益成熟,山区民众将其院落分为三个通道,以羊作为诱饵放在左右两侧,上空安置捕虎机关,只要老虎触发机关,那么闸门便会顺势而下,众人再抄上工具将其击毙。此类设置,闽南山区的漳州、泉州仍有保存,成为当地独特的建筑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攻守相互结合,使得凶猛的虎患得以遏制,一方势力的壮大必定会有一方势力消退,老虎在人类的猛烈清剿下,被迫向高山地带转移。

其二:开埠通商后老虎消失

道光年间,清政府在几次对外战争中节节败退,被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福州作为重要的贸易窗口,由此走向开埠通商。开口通商后,受到西方商品经济的强烈冲击,封建体制下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人们不再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转而投向工商业发展。

按照当时可利用的资源来看,福建省内山地多平原少,且气候温和湿润,加上土壤多为酸性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的栽植。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纷纷涌向未被开发的高山地带,掀起前所未有的茶叶种植潮,这就破坏了华南虎赖以生存的林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田不能作为老虎的屏障

随着不速之客到来,成千上万的树木被砍伐殆尽,一马平川的茶田开始占据林地。且随着对外出口激增,各地州县的茶厂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仅以靠近福州的南平(高山地带)为例,当地“茶厂不下千厂,每厂大者百余人,小亦数十人,千厂则万人,茶山袤延百十里”。老虎体型庞大,不可能容身于矮小的茶田当中,在失去庇护屏障后,便对人类展开了疯狂报复。据光绪年间的县志记载,许多茶农都遭到了老虎的袭击,死伤惨重。

虎患伤人甚多,茶农佣工被噬者有十余人。《南平县志》

此类老虎报复茶农的记载,于福建地方志中屡见不鲜。也就是说,自从茶叶贸易成为福建的支柱产业后,高山地带的虎患爆发频繁,这足以说明商品经济发展与虎患存在紧密联系。

然而,开埠通商后民众的武器也由土枪进化为了洋枪,杀伤力大为增强,在与老虎的对决中已乘上风。只要老虎没有林木遮挡,就会死于西式猎枪之下,至民国年间,随着森林资源的开发加剧,福建地区猎杀的老虎越来越多,除了三平与龙岩外,其余地区的虎患已经彻底消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9年福建梅花山猎杀的一只老虎

结论:

2006年,动物学界发表了一篇关于哺乳动物的考古资料,证实了华南虎在福建生存了1万年以上。但遗憾的是,福建自1990年后便没有发现华南虎的任何踪迹,这代表着生存1万年之久的野生华南虎宣告灭绝

庄子有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莫环,是谓天均。万物都有共同的始源,只是以不同的种类形态相互交替,这是天然的平等,人与万物是没有贵贱长短之别的。

作为中国的本土物种,老虎自古以来便与中华民族相伴相生,与人类在生产、文化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便历史上的福建虎患曾经猖獗一时,但如果不是人类对自然展开过渡掠夺,侵扰了它们固定的栖息地,二者也许能够和平相处。这警示我们,只有敬畏生命,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世间万物,人类才能够与自然和睦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