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虽然作为森林中的绝对霸主,但其内部也有着明显的强弱划分,就拿东北虎来说,它在老虎中的体型最为庞大,是华南虎的整整两倍,杀伤力极其恐怖。近代以来,人类在东北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为了清除随之而来的虎患,几乎将东北虎猎至绝境。但在如今中国的4个虎亚种中,为何东北虎的野生数量高居榜首,它是如何在千难万险中存活下来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时:清政府对东北的封禁

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东北就已经是西伯利亚虎的主要分布地,人虎冲突在这片黑土地上持续上演,二者彼此将对方视作狩猎对象来捕杀。但人类怎能轻易被战胜,发展至元明之际,老虎数量已经因为过度捕猎而大为减少,如果不是恰逢满清入关,那么东北虎的生存将会岌岌可危。

满清入关后,立即将东北划为一个特殊地带,一方面,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如果对其弃之不顾,势必会影响新生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皇族所需的人参、东珠等特产,以及每年供皇室巡幸所用的猎场,皆是取自于东北,可谓存在政治、经济上的双重依赖。

因此在入关不久,清政府便颁布《辽东移民永著停止令》,通过在边界修柳条边,来限制中原移民向山海关外的东北迁移,以保护“龙兴之地”免受侵扰。清廷封禁东北虽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但却无形中对生态起到保护作用,使山林中的东北虎成为“最大受益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世代以农耕为业的群体,中原民族无论迁徙到何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垦土地,其次就是清除影响农业耕作的负面因素。仅以与东北接壤的山东为例,乾隆年间山东人口突破2500万,迫使民众不得不向高海拔的丘陵转移,紧接着泰山一带便爆发了猛烈虎患,进而引发大规模的捕虎行动。

泰安州山区多虎,害人甚众,州守曲允斌率百骑往捕之。《泰安县志》

就在山东爆发虎患的同时,东北却相安无事,因为整个东北地区的人口整合在一起,也不过600万,加上平原面积辽阔,人口密集度为全国最低,如果不是人类有意上山打猎,便很难与东北虎产生碰撞。据史料记载,猎杀东北虎数量最多者为康熙帝,康熙帝亲手猎杀东北虎135只,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东北虎的种群发展。

就在山东、山西等地的老虎数量因过度捕猎而濒临灭绝时,东北地区的老虎数量却不减反增,直到清代末年边界解禁,闯关东移民浪潮正式开启,整体数量才呈现出下降趋势,正如民国年间的县志记载:

旧记呼兰多虎……在昔田野未辟,林木菊蔚,固宜有之,自放荒后人烟渐密,叶陌互连,村屯相望,呼兰境内少虎矣。《呼兰县志》

移民的纷至沓来虽造成了老虎数量的减少,但由于开发时间较晚,这就为东北虎的繁衍生息留下了一线可能。可以说,清廷的封禁政策充满了自私狭隘,但如果提前开放解禁,那么等待东北虎的将是灭顶之灾。

人和:东北少数民族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东北地区主要以山地、丘陵、平原三个地理板块构成,其中山地与平原各占一半,定居在平原的是在封禁前就入住的中原民族,本地少数民族则广泛分布于群山峻岭当中,他们才是与东北虎打交道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清一代,东北少数民族大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诸如赫哲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民族,常年以游猎、渔猎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农业在生产部门所占比重微乎其微。按照寻常认知,既然这些民族以捕猎为生,那么肯定会对东北虎的生存构成威胁,但事实恰恰相反,从事狩猎的民族反而会对老虎起到保护作用。

仅以最擅捕猎的达斡尔族为例,达斡尔族通常以野猪、狍子作为猎食对象,此类食草动物依靠森林中的水草为生,达斡尔人倘若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便会直接引发食草动物数量的骤减,从而威胁到自身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狍子

因此,达斡尔族在山上立有诸多护林碑刻,私自毁坏林木者便会受到族约惩罚,相对于中原民族开垦土地造成的森林衰退,达斡尔族在最大程度保护了森林免受毁坏,进而为东北虎营造了一个理想栖息地。

另一方面,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东北少数民族形成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统一将老虎视为原始宗教中的神灵。在鄂伦春族眼中,老虎是统领山林一切生物的“山神爷”,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影响,无论是进山打猎,还是外出访友,都要对老虎进行一定供奉。

吉林地区将老虎称为山神爷,并有山神爷节,每出游至深山老涧,皆见架木板为小庙,庙前竖木为杆,悬彩布置香炉,供山神位。山神爷和老把头是有区别的,山神爷专指老虎,而老把头则是人。《吉林地域文化通览》

生活于长白山中的少数民族,无不将老虎视为保护神来看待,如果在上山打猎途中碰见大树墩子也得向其叩头祭拜,只因大树墩子是山林里特别设立给“山神爷”休息就坐的。而由于自保不得不伤害它时,就要进行“赎罪”仪式,以此来平息“山神爷”的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神爷

东北虎本就处于食物链顶端,加上本地少数民族发自信仰般的保护,其生存繁衍受到的不利影响较少,进而保留了种群延续的希望。

地利:长白山与大兴安岭

据动物学研究表明,成年东北虎的家域面积为600-800km^2,一次进食量为20-30kg肉,放眼整个中国,就只有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能够容纳其生存繁衍。

针阔混交林

东北地区山高林密,林地总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森林总面积的27%,外围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系,基本为海拔1000-1800米的针阔混交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近代闯关东后,东北的森林资源虽受到人类干扰,但除了辽宁西部与鸭绿江中下游的森林外,其它大部分地区基本为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正如民国年间的方志记载:

长白山麓,周围千里,尽是森林,名曰白山泊子,大树千章,素无居人,为野兽之渊数。《满洲三省志》

所以说,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并没有导致森林遭受致命破坏,东北虎的栖息地保存完好,可维持其种群的持续繁衍。

另一方面,东北虎主要捕食野猪、马鹿、狍子等,这些食草动物广泛分布于长白山与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当中。毕竟中原移民长期以农耕为生,即便在长白山中开辟耕地,也不会对山中动物进行猎杀,在食物链维持正常的情况下,老虎不会贸然侵入人类领地。因此,人与老虎也不会因为缺乏食物而相互攻击。

唯一的存在的风险就是,虎皮、虎骨的价值受人觊觎,在老虎尚未侵扰人类领地的情形下,人类反而会主动上山打猎,进而对老虎的生存构成威胁。

但是,就在东北的捕虎行动走向高潮时,东北虎可以趁着结冰期穿越乌苏里江边境,进而抵达对岸的俄国繁衍生息,待到东北地区的环境稳定后,再重返故地。可以说,如果华南虎能够进行跨境迁徙,也不至于落到野外灭绝的悲惨命运,这充分说明东北虎之所以延续至今,东北独特的地理形势至关重要。

结论:

据科学研究显示,老虎于200万年前起源于中国南方,其后散向亚洲各地,至四纪晚更新世,在远东一带演变成现在的东北虎。也就是说,东北虎已经地球上繁衍了数万年之久,期间占据的天时地利人和,成为种群延续至今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逐渐恢复,野生东北虎数量与日俱增,目前已经达到60只以上,但其濒临灭绝的险境还未解除。我们仍需从华南虎灭绝的教训中吸取警示,只有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避免东北虎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