缵禹之绪建伟业 境绝利溥说鉴湖

——写在马臻太守生日之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绍兴鉴湖研究会 邱志荣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纪念马臻太守 邱志荣

没有鉴湖,也就没有绍兴的今天。

民间相传农历3月14日为马臻生日。

谨以此文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鉴湖,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兴建,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之一。在今绍兴越城、柯桥、上虞境内。

一、名称由来

鉴湖末筑前山会平原(今萧绍平原)的湖泊称“庆湖”。历史上鉴湖又有镜湖(东汉)、南湖、长湖、大湖(以上南北朝)、贺家湖(唐代)、贺监湖(唐代)、鉴湖(宋代,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庙号)、照湖(宋代)等多种别名。

二、鉴湖“三十六源”

鉴湖上游“三十六源”之水,是泛指会稽山之水,是一个不确定的数。据1989年绍兴市水利局组织全面调查(1/万地图),鉴湖上游有0.407—136.74平方公里的溪流43条,总集雨面积为369.82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绍兴鉴湖白塔洋段河道

三、鉴湖规模

东汉筑鉴湖之前山会地区的河流基本是南北向直接流入曹娥江及浦阳江入海,是咸潮直薄之地。鉴湖筑堤后,成为一个人工蓄水工程,成为淡水湖。

马臻巧妙地利用了自南而北的山—原—海台阶式特有地形,将总体工程分成三部分:

(一)上蓄

在南部平原,筑成东西向围堤,南界是稽北丘陵,北界是人工修筑的湖堤。湖堤以会稽郡城为中心,分东西两段:东段,自城东五云门至上虞东关,到蒿口斗门,长30.25公里。西段,自城西常禧门经柯岩、湖塘、南钱清的再到广陵斗门,长26.25公里。以上东西堤总长56.5公里。水面面积为172.7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约2.68亿立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蒿门斗门遗址

(二)中灌

鉴湖围堤后,由于湖面高于北部平原农田2.5米左右,在鉴湖工程的一系列斗门、闸、堰、阴沟等四种排灌设施的有效控制下,淡水丰富,潮水被阻,灌溉农田十分便利。曹娥江以西、古浦阳江以南的九千顷土地得以灌溉。

(三)下控

主要是通过沿海地带的海塘和斗门、水闸控制,实行排涝和挡潮。这个控制入海的鉴湖枢纽工程便是位于绍兴城正北30里的玉山斗门,由此入海的主要河流即直落江。玉山斗门的主要作用为挡潮和控制北部平原河网水位。南朝会稽太守孔灵符(457—464)《会稽记》记:

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堤塘周围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余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水利图

四、鉴湖效益

“境绝利溥,莫如鉴湖”,鉴湖兴建山会人民在人畜、灌溉用水上有了较可靠的保障,咸碱土地得到全面改造,交通航运四通八达,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日益增多,绍兴终于日臻繁华,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鉴湖工程的核心是民生文化。

(一)水利灌溉

“越之有鉴湖,如人之有肠胃”。鉴湖调蓄了上游会稽山暴雨径流,基本消除了山洪对北部平原的威胁。通过玉山斗门及日益完善的沿海海塘建设,又防御了海潮对山会平原的直薄之害。丰沛的蓄水为北部平原土地的灌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可控制的自流式水源。

(二)航道水运

鉴湖北堤是在原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山阴故水道的基础上增高堤坝,完善涵闸设施建设而成。西鉴湖沟通钱塘江航道;东鉴湖向东延伸的一条河过曹娥江东经上虞,至姚江可达明州;另一条往南过蒿坝,沿曹娥江可达嵊州、天台。鉴湖建成后,水位抬高和设施完善使航运条件更为优越。鉴湖初创至晋代,山会地区主航线即为鉴湖,至晋后至唐,西线(山阴县)的航线渐为西兴运河所取代,而东线(会稽县)鉴湖仍为主航线并延承至今。

(三)区域发展

魏晋时期,鉴湖水利兴盛,北部农田得以较大规模开发之际,正是我国北方地区战火连绵,兵荒马乱之时,于是在朝廷南迁,会稽之地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开发,交通运输业、酿酒业、养殖业、陶瓷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由此带来了经济增长,城市繁荣,人口增多。《宋书》的作者沈约(441—513)描绘了这里经济发达:“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户杜之间不能比也。”

(四)改善生态

曾是咸潮直薄的山会平原,由于鉴湖兴建成为山青水秀的之地。“人在鉴中,舟行画图;五月清凉,人闻所无,有菱歌兮声峭,有莲女兮貌都。”北部平原的大片土地得到了冲淡改造,成为水网密布,河流纵横,五谷丰登,百草丰茂,绿树成荫,气候宜人,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五)人文养育

良好的自然社会环境,吸引大批优秀的外地人才来越。接王羲之、谢安之后,大批文人学士闻名而来,形成“东山再起”“兰亭雅集”“唐诗之路”等文化高地,极大地丰富了会稽的文化积淀,打下了深厚的发展基础。禹风传承,人才辈出,被毛泽东主席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五、鉴湖堙废

山会平原自鉴湖围筑后至晋代开凿了萧绍运河;自晋以降稽北丘陵原始森林的破坏日趋严重,致使鉴湖的淤积不断加剧,湖田日增;唐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塘修筑;宋朝南渡后山会两县人口猛增,垦湖为田的范围日益扩大,虽有人力主复湖,但终究不可逆转。最后湮废时间,当在宋乾道元年(1165年)前后。

六、马臻冤杀

马臻传承了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主持兴建了鉴湖,建立了水利史上卓越功绩,但一些既得利益受到触犯的豪门贵族却恨之入骨,他们网罗编织罪名,不择手段地加以诬陷,欲置马臻于死地,而昏暗的朝廷竟然听信了谗言,问罪马臻。马臻终于死于腐朽的封建势力的屠刀下。据传还遭剥皮揎草之酷刑(剖开肚子后塞进杂草),死得十分惨烈。后朝廷派人调查此事,发现告状之人都是已死亡之人名。“有千余人怨诉于台。臻遂被刑于市,及台中遣使按鞫,总不见人。验籍,皆是先死亡人之名。”当时朝廷不记载马臻功过。

然而人们没有忘记这位治水功臣。在马臻被害时,会稽百姓悲愤不平,暗地冒着生命危险,不惜重金将其遗骸运回会稽,万人痛祭,并葬于郡城偏门外的鉴湖之畔,相传农历三月十四为太守生日,民间曾年年祭祀。其墓虽已历经千余年,依旧完好。墓前有石坊一座,刻有“利济王墓”四个大字,为北宋嘉祐元年(1056)仁宗所赐封号,石坊中柱正面,有长联:“作牧会稽,八百里堰曲陂深,永固鉴湖保障;奠灵窀穸,十万家春祈秋报,长留汉代衣冠。”

墓东侧有马太守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14),大殿有壁画三十二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臻筑鉴湖丰功伟绩以及被陷害缘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臻墓

七、今日鉴湖

南宋古鉴湖湮废后,虽大部分成为耕地,却又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小湖泊和港汊河道。据1989年统计,古鉴湖范围内尚存的河湖面积原西湖区域内为14.78平方公里,东湖区域内为15.66平方公里,合计为30.4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按平均水深2米计,约为6000万立方米,并在平原南部构成了特有的河港相通、河湖一体的塘浦河湖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这一带人们生产、生活、航运、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源。其中已成为我国国宴酒的绍兴黄酒(加饭酒),便是用鉴湖水酿制而成的。1988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首届中国酒文化节,绍兴市被评为“中国酒文化名城”。没有鉴湖水便没有这一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鉴湖水域

保护鉴湖是历史赋予绍兴人民的重任,1988年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就通过颁发了《浙江省鉴湖水域保护条例》。鉴湖的治理一直为历届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关注,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在综合整治、文化保护、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千金不须买画图 听我长歌歌鉴湖”。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东鉴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河段的一部分。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古老的鉴湖名副其实的成为璀璨文化之湖、绿色生态之湖、缤纷旅游之湖。鉴湖属于绍兴,也属于世界。

2024年4月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 程丹

审核:戴秀丽

总期:7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