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肌肉减少性肥胖(SO)是过度肥胖和肌肉减少症(一种骨骼运动疾病,主要特征是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下降)并存的一种慢性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1%,俗称“胖瘦子”。相关研究显示,未来35年全球将有1~2亿人受到影响。这类患者脂肪量(HF)升高,骨骼肌质量(SMM)降低及骨骼肌功能低下。这种肌肉减少与脂肪蓄积的双重压力会引起虚弱、残疾、跌倒、骨折、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等并发症,因此相关死亡率不断增长。此外,也有部分观察性研究表明,肌肉减少性肥胖与较高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存在潜在关联。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和肥胖发病率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深入了解肌肉减少性肥胖至关重要。

一项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基于英国生物银行的数据,探索了肌肉减少性肥胖和肌肉减少症与痴呆风险的关系,发现肌肉减少性肥胖和肌肉减少症分别与不同程度的痴呆风险增加相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BMC Medicine。论文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赵艾副教授

截图来源:BMC Medicin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源:BMC Medicine

该研究纳入2006年至2010年年龄60~69岁的参与者20余万例,这些患者均在研究开始时完成生物阻抗测量(一种快速无创评估人体组成和诊断某些类型疾病的方法)和握力测试。

中位随访13.24年间,女性和男性分别有2941例和3231例痴呆新发病例。研究结果显示,无论男女,肌肉减少性肥胖与痴呆风险较高相关(女性HR=1.424,男性HR=1.989),且二者间的关联由慢性疾病介导。此外,肌肉减少性肥胖使女性和男性的痴呆发病分别提前了0.08年和0.192年;肌肉减少症使女性和男性痴呆发病分别提前了0.109年和0.511年。

另外一项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则发现,肉减少性肥胖和肌肉减少症与全因死亡率相关

截图来源:JAMA Network Ope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图来源:JAMA Network Open

该研究是一项大规模、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纳入了2009年至2014年的5888例参与者。其中653例参与者可能患有肌肉减少症,127例参与者确诊患有肌肉减少症。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正常参与者,无论是可能患有(HR=1.29)还是确诊患有肌肉减少症(HR=1.93)的参与者,其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9%和93%。相比于无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参与者,肌肉减少性肥胖伴有1种(HR=1.94)或2种(HR=2.84)身体成分改变的参与者,其死亡风险分别高出94%和184%。

肌肉减少性肥胖和肌肉减少症是密切相关的疾病,但在临床实践中仍较少被发现和治疗。本次两项研究提示,肌肉减少性肥胖和肌肉减少症与痴呆、全因死亡等不良后果存在一定关联。尽管二者都与不良后果独立相关,但二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从而增加对健康的不利影响。在全球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未来还需有更多研究来深入了解肌肉减少性肥胖和肌肉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并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

参考资料(可上下滑动查看)

[1] Zhang J, Na X, Li Z, et al. Sarcopenic obesity is part of obesity paradox in dementia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BMC Med. 2024 Mar 22;22(1):133. doi: 10.1186/s12916-024-03357-4. PMID: 38520024; PMCID: PMC10960494.

[2] Benz E, Pinel A, Guillet C, Capel F, Pereira B, et al. Sarcopenia and Sarcopenic Obesity and Mortality Among Older People. JAMA Netw Open. 2024 Mar 4;7(3):e243604.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3604. PMID: 38526491; PMCID: PMC10964118.

[3]吉彤, 汤哲, 李耘, 等. 老年人少肌性肥胖预防和治疗策略 [J]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0, 39(7) : 845-849. DOI: 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0.07.026.

[4]刘妍慧, 陈树春. 2022年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和欧洲肥胖研究学会《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共识》解读及启示 [J] .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12) : 1422-14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04.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