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全国的小学生要开始忙乎一个长达一个多月的科学作业,养蚕。对小城镇和农村的家长来说,只要购买一张蚕种,告诉孩子哪儿有桑叶就可以,孩子自会按照老师的安排,顺利完成科学作业;对城市的学生家长来说,找桑叶就不是一件容易事。媒体就报道了“家长半夜公园找桑叶”、“昆明桑树被家长薅秃”这样的闹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蚕这项活动,是多年来科学课的传统内容。蚕的一生有4个状态:卵、幼虫(蚕)、蛹(蚕茧)、成虫(飞蛾),以此作为饲养和观察对象,其典型性、安全性、方便性等方面,经过了时间考验,科学课规定小学生养蚕并观察蚕的一生,目的是引领孩子们在课外进行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记观察日记能力和持久做一项活动的习惯,学习昆虫有4个形态的知识,敬畏生命的道德伦理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因为桑树不是大城市的景观树,家长想要找到桑叶,确实是太困难。于是家长各出奇招,带孩子到公园去、到郊外去找,奈何随着蚕的长大,每天“口粮”的需求越来越多,又不可能带着孩子天天往公园、郊外跑,于是找桑叶的活落在家长身上,家长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媒体甚至发出评论,指斥养蚕活动是形式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么办?人教版教材有这项内容,显然是经过专家老师反复讨论、时间验证可行的。换成其他昆虫让小学生来饲养,要么是不卫生、不安全、要么是不典型、不好观察,人类饲养蚕已经几千年,再也没有比养蚕更好的活动可以替代了。可以说,养蚕活动是科学课必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么是去掉这项内容,但是非常可惜,不说别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对生命的敬畏这一点,小学科学课后面再也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要么是另想办法,解决桑叶的供给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家长来说,其实网上已经有现成的代购桑叶的服务,能够保证供给,无非是花点钱的问题。对学校来说,倒也不一定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养蚕,全班只养一筛子,学生轮流带桑叶,这样家长的负担就微乎其微;而且,全班共养,还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时间负担;另外,学校在校园种上几棵桑树,也可以解决每班养蚕的桑叶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学校和老师在作业的灵活性方面,应该占主动,可以做得更多。比如,其他的综合实践活动、动手作业,在设计作业时,还是要考虑一下,尽量设计让学生动手,家长只是指导或示范的作业。毕竟,设计的作业,如果需要家长深度参与,就很有可能被家长代替了,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养蚕这项作业,是科学课必需,不是形式主义。倒是学校和老师在设计此类实践性的作业时,不要一刀切让所有学生都在家里做,还是要尽量设计不需要家长深度参与的实践性作业,否则,实践作业就真的成了家长的作业,沦为形式主义了。(源自都市时报、澎湃新闻等媒体)

亲爱的读者,您如何看待小学生科学课中的养蚕作业?您认为这样的作业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如果是,请分享您孩子的养蚕经历和您如何解决桑叶问题;如果不是,您认为应该如何改进此类作业,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