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4月1日起,德国知名药企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云康将停止接收新患者,并会以一支精简团队为现有患者继续提供服务。

作者|赵小桦

来源|看医界(ID:vistamed)

点击上方头像关注“看医界”,每天都有料!

德国知名药企有新动作,旗下霁达康复退出中国

“因公司战略布局调整,我们现遗憾地决定退出在中国的卒中康复业务。”近日,德国知名药企勃林格殷格翰旗下品牌“霁达康复”在官网发布一则业务调整通知,自2024年4月1日起,霁达云康将停止接收新患者,并会以一支精简团队为现有患者继续提供服务。

根据通知,已经激活服务且希望继续使用的客户,霁达康复将在现有服务期截止前持续提供线上康复服务,尚未激活购买服务的,公司将提供全额退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自2024年4月1日起,霁达康复官方网站、“勃林格殷格翰霁达”官方微信、“成都霁达康复”官方微信、“霁达云康服务”微信小程序、“云小康”官方小红书以及其他霁达康复相关账号也将停止服务与运营。霁达云康医生端/患者端App将持续运营至2024年6月30日最后一位患者完成服务。

至此,勃林格殷格翰卒中康复业务退出中国市场一事已经是板上钉钉。据悉,此前,霁达康复总体服务患者数在千余名左右,目前线下基本已经没有存续患者。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一家研发驱动的全球领先生物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自1885年成立以来一直是一家独立的家族企业,在人用药品、动物保健两大业务领域,全球有超过5.3万名员工,服务逾130个地区。

勃林格殷格翰于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实现了全业务布局,涵盖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完整价值链,人用药品、动物保健、以及生物制药合同生产三大业务板块并驾齐驱。

霁达康复是勃林格殷格翰旗下的卒中康复品牌,也是其在卒中康复领域的首次尝试。自2018年勃林格殷格翰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在上海合作设立首个霁达康复中心后,又于2023年2月在成都落地第二个项目——霁达(成都)康复医疗中心,这也是该企业面向中国、投资西部建设的第一家康复医疗中心,总面积13500平方米,计划开放床位150张,项目一期开放床位数74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蓝鲸财经报道,勃林格殷格翰方面证实,去年该公司已经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停止合作,成都的康复中心也已经基本没有患者。除了线下的康复治疗,霁达康复也曾经探索线上康复治疗,2022年,勃林格推出为卒中患者打造的居家数字康复医疗平台——霁达云康。

此次卒中康复业务退出,是否会影响其他业务在中国的布局以及后续布局?勃林格殷格翰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卒中康复业务退出是基于公司战略调整,对其他在华业务布局没有影响。以后,公司还将继续深耕卒中领域,加速创新疗法的开发,惠及中国更多卒中患者。

投资受挫,多家企业剥离医院资产

不同于其它行业,医疗行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这注定了它不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

此次退出,虽然勃林格殷格翰方面对外解释称主要是整体战略调整所致,但是据蓝鲸财经报道,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民营康复医院,特别是外资民营康复医院在国内还是会遭遇一些经营阻力。

首先,对于中国的卒中患者来说,更注重的是急救,康复治疗意识较弱,市场教育成本较高,而私立康复机构相对于公立医院较高的治疗成本也是中国患者接受程度不高的一个因素;此外,医院前期成本普遍较高,且管理复杂,收回投入成本基本都在5年以上,再加上疫情叠加中国医疗市场改革,关停并不赚钱的业务也许是外资收缩管线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前些年,在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红利下,各路资本蜂拥而上,如房地产、茶叶、瓷砖、煤炭、珍珠养殖、医药等,大举布局医疗,并由此掀起一股医院投资并购大潮。有业内人士统计,2016年-2018年,并购医院的金额分别达到161亿、149亿、144亿,很多企业甚至不惜举债入局。

但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降温,再加上跨界办医“水土不服”、盲目投资负债严重、经营不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不少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又回过头来开始剥离不良医院资产,甚至直接宣布退出医疗服务行业。

如新华医疗,通过外延收购和自建等方式,新华医疗早年曾一举投资了18家医院,但在2021年的年报中,其首次明确“逐步有序退出医疗服务板块的不良资产”。仅2022年,新华医疗就先后宣布将旗下两家医疗机构唐山弘新医院、辰韦仲德部分股权转让。

当时,企查查显示,辰韦仲德控股有西安仲德骨科医院、济南中德骨科医院、长春中德骨科医院、长春骨伤医院在内的多家骨科医院。

此前因股东反对而取消拟捐赠资产预估值为13.6亿元的宁波普济医院及相关资产的雅戈尔,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据悉,雅戈尔布局健康产业可以追溯到2015年,当时雅戈尔公告称其以自有资金成立雅戈尔健康产业基金,以此进军大健康产业。然而,踏足医疗健康产业仅隔7年左右,就再次提出聚焦时尚产业建设,拟退出健康产业。

医药企业跨界办医看似有优势,其实也没那么容易。据悉,继2014年溢价收购多家医院后不久,景峰医药就开始了“卖”医院之路,其中,2018年景峰医药便宣布拟以1.50亿元出售已盈利的金沙医院100%股权。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4年,人福医药曾宣布公司未来3-5年将布局约20家医院,但2018年以来,该公司不仅未能在医疗服务领域深耕,还先后出售其所持有的相关医院股权,并宣布逐步退出医疗服务细分领域。

社会资本办医需谨慎

对于部分社会资本,尤其是上市公司进军医疗又退出的现象,有业内专家表示,由于资金回笼慢、对公司主营业务的影响、公司管理层内部的分歧、跨界后的水土不服,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成为这些上市公司进军医疗服务领域的重大挫折,也让一些原本乐观的“跨界者”开始重新评估入局的代价。

该专家认为,医院经营需要较长周期的市场拓展、资源积累和品牌建设等,医院并不是一门短平快的生意。

而对于部分跨界办医坎坷的药企而言,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原副局长徐毓才曾表示,上市公司跨界办医疗,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办医院和管理医院往往并不专业。

知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医生还曾表示,和其它行业不同,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最缺的不是资本,也不缺医院大楼,缺的是医生人才资源流动的土壤,缺的是大量符合国际化医疗服务标准的医生团队,缺的是公平有序的民营公立竞争机制,缺的是国际化的医生培养体系。

因而,对于社会资本来说,不论战略转型进军医疗服务行业,还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投资,都需谨慎,提前做好人才、资金、管理、设备等多方面规划。

此外,医疗投资退潮后,医疗机构该怎么办?一位投资人曾向看医界坦言,医疗机构经营者不要想太多,靠投资医疗赚快钱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深挖医疗机构的“自我造血”能力,实现盈利才是出路。(本文为《看医界》发布,转载须经授权,并在文章开头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