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六国私下造反,便命人收缴了所有散落在民间的武器兵刃,将它们带回咸阳一并销毁。同时下令以角力作为练兵项目,战国时期的角力,在秦军中普遍盛行起来,它还改名为“角抵”。同时,规定角抵为阅军大典的主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秦朝由于其立国于中原地区,因而统一天下后的秦国,其军事力量是以步兵为主。这一时期,角抵不只盛行于军队之中,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了民间。

因为官府没收了大量的武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习武行为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虽然在文献中并未见过关于民间角抵练武的记载,但是出土的文物却可以弥补这个空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江陵凤凰山曾出土一木馆,木馆长约七匣米,宽约六厘米,笔之上部呈弧形,正反两面均漆绘人物画其正面为送别场面。当地目前还有许多精彩的文娱体育活动,例如拦马拖鞭、藏枪竹简破朝天、古拐弄拳使棒既可活跃身心,这些活动既可增进健康,又可对棍、双铜破长枪、长枪对日月牌、苗刀防身。

《史记·李斯传》载:“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日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县城还曾经举办过大大小小的武艺演出,其中有大、小钗、大鼓、斗鼓、梅花等乐器伴奏,气氛十分热闹。在县城的各种演出形中,拳棒会是最受人们欢迎的。这种纯粹的军事练兵活动,从秦朝时就开始流行于民间,并且传承至今,是我国宝贵的艺术文化财产。

在秦时期,角抵是一项徒手对抗的竞技项目。运动员在比赛时,仅能使用“相搏”的摔法,两人比拼力气,以击倒另一方为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活动在秦代军队及民间十分盛行。这一时期的角抵活动形式,是在战国攻防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后慢慢发展起来的。由于秦代的角抵只限小摔法,不准拳打脚踢,比战国时期的“相搏”更全面得多,因而其自一开始就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秦朝时期,角抵除了在军队中广泛流行,还在在民间广为流盛行,当时甚至还出现了“角抵”这一职业。《史记·去斯列传》中曾记载秦二世在甘泉宫,集艺人作角抵俳优之戏,它得到了秦统治者的极力的推崇,并且大大促进了角抵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那些专门从喜角抵的艺人,为提高技艺,也千方百计研究角抵中的攻防技术。秦代角抵的盛行及惟广,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从“收天下兵”到“斩木为兵秦始皇“收天下兵”之月的,在于消除天下人之反抗,巩固其统治。秦始皇销毁铜兵,并不是表明从此不再打仗或不用铜兵打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始皇在实现统一中国的斗争过程中,建立了一支车千乘、骑万匹的强大军队。军队中除了以角抵等作为习武之手段外,铜兵仍是其主要习武、作戒器械。尽管民间兵器被收缴,但练武活动仍在秘密进行。秦朝当时流行着一首民谣,名为《秦世谣》,它生动地记述了民间秘密练武的情形。

由此可以看出,民间兵器并未收,老百姓还在秘密练武。而且百姓手里还保存有弓箭一类武器。尽管秦王朝禁止的民间进行武艺活动,但是这些武艺却禁而不止,依然在百姓中间悄悄存在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王周传》记载了汉初名将张良击刺秦始皇之事。由这中我们也可看出被禁、之铁兵流于民间的事实公元前210年,那一年秦始皇出巡途中病死沙丘,二世继位。秦二世之暴虐甚于始,激起了百姓的愤恨。公元前二年,谪发渔阳的陈胜、吴广首先于大泽乡发兵。

由于秦王已收天下兵,因而百姓在发难中,他们只能“斩木为兵”。当时也涌现出许多勇武超群的武士,例如发难首领陈性、吴广首义之时,空手对剑,“并杀两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五子传》记载:“秦始皇即位三了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

当时手无寸铁的百姓要对付铜、铁兵武装的秦军,必然需耍一定的武艺训练。这样一来,民间武术活动又复兴起来,这使得民间的武术技术也得到了提高。军队中除了以角抵作为主要习武的手段外,铜兵的应用及步骑、车兵的推广,亦成为其军事武艺的内容之一。

从秦始皇陵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出土的文物中,后人可以窥见反映军事武艺的情况。秦俑坑出土的大量铜兵器,是秦军队作战水平及武艺发展的重要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秦俑坑出士的武器装备情况,武器的种类主要有铜矛、戈、钺、戟、皱等长兵器,还有铜剑、弯刀等短兵器,以及弓、弩和大量的铜铁等远射兵器,而带有撞击性能的长兵器足,则主要用于仪仗。

三、酣歌击宝剑,跃马上金堤

就这些兵器而言,它们和以前的兵器相比,不仅形制变大,还大大增强了杀伤的范围和力量。而这些青铜兵器,根据出土时它在俑坑中的位置分析,它们均是配备在骑兵步兵俑及战车之上的。

《史记》记载:“良尝学礼淮阳,东见沧海君,得力上,为铁摊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至博浪沙中,良与客狙击秦世皇,误中副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的短兵器用以卫体,远射兵器和长兵器用以和敌格斗。根据兵马俑坑中所出骑兵、战车及步兵的武器配备情况,可以分析出秦代军事武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远射的兵器基本上都配备给军阵前锋和军阵四表的战士,而戈、矛、戟、镀等长兵,基本上都配给后续部队的战士。

这与远古兵书所言之“强弩在前,锁戈在后”、“材士强弩翼吾左右”的兵器配备原则是一致的。弩自春秋晚期始被用于军事,它是当时较先进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俑坑军阵的前锋及阵表的部队,除弓弩外,还兼有戈、矛、戟、剑等兵器;阵体的部队,除戈、矛外,还兼有弓弩,体现了“长短相杂”的兵器配备组合原则。骑兵配备的武器主要是弓箭,利于中远距离的战斗,而近斗则不易发挥威力。

秦国的骑兵也应当佩有剑。河南洛阳金村曾出土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金银错面铜镜,其上绘有一骑兵手持短刀与老虎相斗。但在目前在秦兵俑墓葬中,还没有发现佩剑的实物。这表明在那个时期,骑兵仅仅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俑坑出土的战车上,并未发现所谓戈、、载、长矛、短矛等“车之五兵”,它只配有远射的弓弩和近斗用的矛或钺等。同时车上的两名战士皆作手持矛等长兵状,这与古文献中“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之说法是相异的。

根据实战原理来分析,车左和车右应该各负责一个侧面,这样才能提高战斗力。秦朝战车、骑兵和步兵所配备的兵器,与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之兵器比较,种类和兵器的形制大体相近,但皆为青铜兵器,且铁兵器只见到一件矛。而战国时的齐、楚、燕、、赵、魏等国,制造和使用铁兵器已十分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秦国的兵器和六国相较,尽管秦国的武器更为落后,但秦最终还是消灭了六国。自战国始,秦国就制定了依军功授爵授田宅的措施,这使得秦国官兵积极习武争取立功,军事武艺迅速提高。所以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除了武器因素之外,官兵军事武艺的发挥也是其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史记》

《战国策》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