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政协网

第二时间

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我们会在第二时间权威发声。第二时间,与您相伴。

今年春节期间,除了电影院里的贺岁大片,在手机小屏上观看微短剧,也成为不少人的选择。这些以“短、平、快、爽”为特点的微短剧如“电子榨菜”“深夜泡面”般让人欲罢不能,其中一些更是成为播放量近10亿的爆款。

一方面是远超市场想象的火爆,一方面是质量良莠不齐、盗版情况严重、诱导消费等问题日渐暴露。如何推动微短剧从高流量走向高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373.9亿元,较2022年的101.7亿元增长了267.65%,预计到2027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大关。

几分钟一集、上百集一部,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推进,最后10秒再留个悬念……微短剧因铺垫少、反转多、剧情猎奇、爽点密集,让不少观众直呼:“上头”。但其鱼龙混杂的内容和制作方式,也同样令人担忧。

让人“上头”的微短剧

不久前,41岁的王雨接到父亲的“求助”:询问怎样才能在手机里继续看一部“短剧”。“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微短剧。”王雨说,她开始以为父亲想看的是几大视频平台里的电视剧,可接过手机才发现,这些剧集并不是视频平台里传统的横屏播放电视剧,而是在一些小程序,甚至个人账号中竖屏观看的短剧。

“开始我觉得这些剧粗制滥造,无聊还浪费时间,让父亲也少看这些,省得被‘骗钱’。没想到很快就被‘打脸’了。”因为家里老人才知晓微短剧的王雨因为一天晚上失眠,从某短视频平台刷到一条短剧视频后,便改变了看法。“太上头了。虽然很多短剧表演浮夸,大部分情况下也能猜到剧情的走向,但还是会控制不住往下看,有时候看完一部剧还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光明日报

也正因如此,本来还阻止父亲花钱的王雨自己也在短剧平台上充值了几百元。王雨说,大部分短剧平台为了吸引观众充值,一般前面十几集都是免费的,看到后面才开始收费。有时候即便充值了会员,一些特别的剧集还是需要单独购买。“开始为了防止自己上瘾,我只是一集一集地购买,但没看多少就又让充钱,有时候还会被莫名续费,不知不觉几百元钱就花了出去。”对此,王雨也担忧,年轻人尚且被“套路”,不太熟悉智能产品操作的老年人就更有可能“误操作”。

对于微短剧的内容,王雨认为大部分确实“简单粗暴”,只为追求“爽感”,但也不乏“走心”之作。“之前特别火的那部《大过年的》,我也看了。里面一些夫妻相处的细节让人很有共鸣,而且剧情写实,也有一定立意。”

微短剧怎么就火了

近段时间微短剧的火爆,也吸引了不少政协委员的目光。他们在关注这一热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个热门赛道的“冷思考”。

“微短剧用极短集的方式来讲述一个长故事,并主要以竖屏呈现创造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空间,其‘爆火’不是偶然的,背后有中国网络文学20余年来积累的大量题材和类型作为创作基础。多年来网络大电影等形式的不断探索与尝试,也为微短剧提供了重要动能。”对于微短剧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多重要素的深度结合,创造了微短剧这一新的影视类型和新的网络文化形态。而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观看、可以随时进入退出的观看状态,以及故事本身片段化但又具有连续剧特性的叙事,对于当下年轻人都颇具吸引力。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可以以一种娱乐化甚至戏谑化的方式在微短剧中得到某种想象性的满足。

“竖屏微短剧顺应人们的手机阅读习惯,受到年轻人追捧,也为讲述贴近大众生活的故事提供了新的平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王众一表示,微短剧之所以火爆,还在于其具有内容营销和流量营销的双重属性,融合了长剧内容植入和短视频带货的特点,进而受众对微短剧营销形式接受度高,能够和营销形成高强度的互动,达到最佳营销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网络文学作家蒋胜男则认为,微短剧一方面扩大受众群体,一方面拓宽下沉市场,不同于长剧的艺术呈现,它更多起到情绪调节的作用,可以短时间内给人提供所需要的“精神休息”。

另外,在张颐武看来,微短剧爆发性增长,带来了竖屏文化的新赛道;微短剧逐渐主流化,变成了一种新传播和新类型;在大数据、AI等新技术加持下扩张势头仍然明晰,出现了一些代表作品。可见,成本低廉化、制作快捷化、传播短线化、受众小群化的微短剧已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微短剧,可以说是未来已来。”

高质量发展亟须告别“野蛮生长”

虽然时下各种微短剧越来越多、越来越火,但在流量与收益狂飙的同时,其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张颐武指出,目前微短剧发展的痛点一目了然:一是题材重复,同质化严重,大量剧目集中在一些网络文学的固定题材中,缺少创新的作品。二是制作粗糙,整体质量不高,缺少突出的佳作。三是价值观存在局限,亟待提升的作品大量存在。四是行业存在相当多的不规范现象,盗版、抄袭等时有发生。五是微短剧的发展缺少正面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快速逐利倾向比较严重。六是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行业协会和相关管理机制等有待健全,平台的正面作用还有待发挥。

“内容题材单一,质量不稳定;专业缺位,创作水平有待提高;缺少内容评价体系,甚至个别作品存在低俗倾向,盈利与宣传发行层面易陷入困境,这些都是目前微短剧发展暴露出来的短板。”王众一坦言。

“同时也应该看到,有的微短剧作品背靠专业的运营团队,却缺乏良好的艺德艺风,不惜以低俗媚俗的内容吸引流量,进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蒋胜男表示。

几位委员都提到,微短剧“野蛮生长”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当前网络视频创作和监管的短板。当一个新形态走过“初生”时期的跌跌撞撞与“野蛮生长”,精品化与高质量便是其接下来的必由之路。

强品质、严监管,才有核心竞争力

针对微短剧存在的问题,去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针对网络微短剧治理的七大举措,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印发《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为创作者指出微短剧创作方向;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等。在包容的同时加强监管,目的是推动短剧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微短剧到底该向何处去?精品化制作、创新发展成为行业共识。在政协委员们看来,强品质与严监管双轮驱动下,微短剧才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走向精品化、高质量。

“首先,要加大对于微短剧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张颐武建议,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可建立微短剧评优评选机制,如设立专门的微短剧奖项,举办微短剧较高规格的评奖,奖励优秀作品。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加强监管。对于微短剧的整体行业管理,可建立专门的机构,促进相关行业协会的建立,健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再次,对微短剧的企业、人才和平台等相关方提供更多的支持。

在王众一看来,微短剧发展初期就应抓住机遇做好规范引导,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并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形成良好引导。一方面要强化示范引领,鼓励制作方摒弃流量心态,抵制滥俗选题,聚焦现实题材,打造一批传播传统文化、普法、科普的正能量微短剧,发挥示范效应,助力精品微短剧“破圈”。另一方面,要明确政策法规,不给违规微短剧生存、滋长空间。还要建立短剧评估体系,引导用户对微短剧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制作团队了解用户需求,优化内容和制作。

“同时,建议推动行业引入专业机构和人才,鼓励名影视公司、名导演、名编剧入局,发挥灯塔聚集优势。同时也要促进新秀成名家,推动高质量创作人才的培养,可打造专业进修班,提供表演、创作、资金、法务等培训支持。”王众一表示,当下,短视频空前活跃的市场需求,也要求不断提升作品的价值和内涵,释放出更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蒋胜男建议从“人”入手,为网络平台中的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开展业务培训,帮助创作者强化理论基础,提高专业及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应从思想性、艺术性、传播力等多个维度,建立网络文艺作品评优机制,创新开展网络文艺类职称评定、奖项评选等服务,增强网络文艺创作者的认同感与荣誉感,同时在作品质量及思想道德风尚上加强微短剧的规范与监管。

另外,在蒋胜男看来,微短剧在创作中,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挖掘优秀的文化元素,继承传统,守正创新,但同时也要摒弃糟粕,提炼精华,在文艺作品中,不仅要追求多元化发展,也要追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展示。

用好微短剧,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除了在国内火爆,当前,微短剧在海外市场也高歌猛进,吸引了一批全球观众。

“微短剧以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为源头和雏形,但在全球化传播过程中完成了不同地区的本土化,更具有适应度和灵活性。微短剧‘出海’,实现了中国文化、中国模式的全球性传播。”在张颐武看来,微短剧已经具有全球性。对此,他建议可以增加激励措施,提供更多支持,支持举办相关的国际性微短剧展映展播或微短剧国际性活动,让微短剧的海外发展更为顺畅。

“目前,通过翻译、本土化制作等方式,微短剧的全球化传播正在加速推进中。而日渐成熟的国内微短剧也开始有意识地和国际传播结合起来,向国际市场迈进。这不但有助于提升微短剧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微短剧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王众一表示,新兴传播方式的异军突起,影响面广,且较易辐射国外,对这类平台要加以引导,使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众一认为,优质的内容是提升传播能力的根本。要用好微短剧这个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用反映中国现实问题、有温度和辐射力的作品和题材讲好中国故事。要进一步探索微短剧高质量国际传播新方式,让更多优质的中国故事触达海外用户。“下一步,微短剧产业发展要在保证内容质量、加强行业规范化、拓展营销策略和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不断努力,才能提质升级,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行稳致远地发展下去。未来,前景可期。”

记者:周佳佳 袁天雨(实习)

文字编辑:奚冬琪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