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都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诸葛亮在蜀汉掌权十一年,期间六出祁山,几乎全是无功而返。为何诸葛亮没能兴复汉室呢?其实这跟他的错误决定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放了一个小人,导致间接害死一员大将;同时他又错杀了一员良将,致使蜀汉军事人才青黄不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识人不明

诸葛亮看人一直有问题,荆州时,他说魏延有“反骨”,对魏延很是打压。而实际上,魏延是继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后,唯一挑起蜀汉集团军事大梁的武将。

打压魏延的同时,诸葛亮又十分偏爱长史杨仪和蒋琬。蒋琬不必多说,一直在后主刘禅身旁处理政事,杨仪则是跟着诸葛亮南征北战的心腹。

杨仪这个人本身忠诚度就有问题,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最开始是曹操集团最基层的地方主簿,本来乱世就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大舞台,杨仪等待的也是一个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身为曹操集团,舞台肯定是够大的,可惜这个舞台上有才华的人也很多,杨仪根本没有竞争的机会。最关键的是,他的上司傅群也是个默默无名的人,上司都不思进取,他一个主簿又如何扬名?

为了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杨仪果断背叛故主,投奔了关羽。刘备集团比不上曹操集团,人才肯定是稀缺的。所以杨仪在关羽手下当了一段差之后,觉得能力不错,就让他给刘备送信。

刘备收到信件之后,自然要跟杨仪聊上几句。聊了一会儿后,刘备觉得杨仪是个人才,便留到中央任职。那么也就是说刘备看人也不准吗?

其实不是,刘备看出杨仪是个人才,确实也给了他高官,但是这些官职并不跟军权挂钩。刘备为何不让杨仪接触军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一个能够对政治针砭时弊的人,定然处理不好军队之中的同袍情谊。这种官员,抛开自己的利益后,眼中只有黑白,碰见什么事定要分个对错。

这对于并肩作战的战友来讲,是损伤极大的。试问谁会喜欢一个总拿着规矩说事儿,又不能同甘共苦的管理者呢?

反倒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将杨仪一直留在身边,先是让他制定规划,管理后勤粮草,而后慢慢进入军队管理层。这就使得杨仪自认为得到重用,前途一片光明。故而原本就急躁的性格,变得更加偏激。

杨仪在跟着诸葛亮之前,就和尚书令刘巴合不来。结果诸葛亮带其进入军队之后,他又和魏延产生了冲突,并酿成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五丈原诸葛亮交代后事时,悲剧发生了。他分别给杨仪和魏延都交代了军队撤退的相关事宜,也就是说,他把军权同时委托给了两个人。

也不知道是诸葛亮病糊涂了,还是故意的,总之杨、魏两人爆发剧烈冲突。

杨仪在不通知魏延的情况下,直接率领大军班师。魏延回过神的时候,自己已经被远远甩在后面。恼羞成怒的魏延率兵追赶,誓要赶在杨仪前面回朝,他认为杨仪图谋不轨。

魏延一边赶路,一边烧栈道,给杨仪增添阻力。魏延此举刚好给杨仪落下话柄,他与魏延不和,这正是扳倒魏延的最好机会。于是可笑的一幕出现了,双方各自向朝廷上书,都说对方谋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结果是,朝中的蒋琬等人力挺杨仪(都是诸葛亮一手带出来的),魏延失去支持,将士们闻讯也一一逃散,最终导致魏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杨仪回朝之后,自诩被丞相看重,又剿灭魏延有大功,理应接替诸葛亮的职位,岂知诸葛亮原本就没想着把位置给杨仪,而是给了蒋琬。致使杨仪怨声载道,多次出言不逊,甚至家人都畏惧他口无遮拦。

杨仪埋怨道:“我要是知道自己是现在这个情况,当是在丞相死后,就该举兵投靠曹魏,真是令人懊悔!”

后主刘禅闻言大怒,将杨仪削去官职贬为庶人。按理说他应该反省和悔悟,不料他竟然上书诽谤,惹得朝廷大怒,当即派人捉拿。杨仪畏罪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杨仪不仅没有对蜀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还造成内耗,让一员大将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真是诸葛亮识人不明,用人不当。

如果诸葛亮当年早点揪住杨仪与臣子不和的把柄将他杀死,想来魏延也不会死,蜀汉后期也不会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青黄不接

在杨仪得势之前,还有一人也颇受诸葛亮信赖,他就是蜀军参谋马谡。刘备去世之前就跟诸葛亮提过,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是,也不完全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只能说刘备为了避免日后出现问题,刻意将话说得很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谡作为行军参谋,他的战略眼光,以及对军事的谋划,都是蜀军首屈一指的存在。诸葛亮讨伐南蛮,很多关键战役都是马谡在一旁出主意。

若不是马谡提出“攻心为上”,诸葛亮也不会花费时间七擒孟获,从心理上彻底征服南蛮,既为蜀汉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为蜀军提供了兵员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