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国终于摆脱了任人鱼肉的命运,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会。

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中国的崛起,美国不会、日本不会、西方世界更不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国大典

为此,那些持有尖端武器和GDP高于我国数倍的国家,便开始处心积虑地拉拢反中、反共势力,在中国的周边形成包围圈,企图将年轻的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有人说,抗战期间中国死伤数千万军民,也没能屈服,又怎会怕那些敌对的反华势力。

实则不然,当时美苏的装备竞赛已经将战争的形势和途径,上升到毁灭地球的程度,全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安全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苏争霸

试问,一个全新的政权,在没有站稳脚跟之前,又面临世界上最残酷的核讹诈和经济封锁,还能有出头之日吗?

因此,中国便与苏联建立起战略同盟,只可惜这些技术在尚未成型之前,就被迫终止,我国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赫鲁晓夫

用毛主席的话说:“要想不挨打,就要有核武器”,那么我国是什么时候实现核武器零突破的?世界各国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得知中国有核武器的?关于蘑菇云的照片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故事?

国防规划十二载,总理躬亲为国民

1955年1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发表了一则振奋人心的讲话:

“我们应该使全世界的人民知道,原子弹能为战争服务,就能毁灭世界,原子弹能为和平建设服务,便能造福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为此,我国为了进一步阻止世界发生大规模核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护国家安全,也必须在国防的基础上研究原子弹。

可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便经历了朝鲜战争,整个国内生产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极其严峻。

且不说发展核武器,像这种超出一般人类认知的尖端科技,我国连一条基本的规划方案都没有,更别说斥巨资搞“核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周总理都亲自发话了,足以见得党中央的各位领导确实已经下过了一番决心,否则这样的话题绝不会在国务院会议上公开讨论。

其次,美苏核竞赛都已经上升到威胁全世界的程度,国家生存都面临威胁了,又谈何安稳发展?
毛主席和周总理之所以如此坚定地要发展核武器,也是事先找到了钱三强、李四光等人,仔细了解过我国航天工程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矿产资源情况等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三强

当确认中国具备发展核武器的环境时,毛主席激动地说道:“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一定可以搞起来”。

1956年,周总理特意邀请钱学森同志,出具一则《国防意见书》,并确立我国核武器发展的规划路程和设想。

也正是这一年,周总理亲自制定和领导了,我国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12年规划,也是自那时起,党中央确立了我国坚定地要搞“两弹一星”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可如何搞?按照什么方向搞?需要多少类型的科学家?第一步要从哪里开始?这些都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关于此事,周总理都给予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发展方向。

首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极其落后,搞火箭的科学家十分稀少,能够做到顶尖程度的人才,当时就钱学森一个是“对口”的,科学基础差和没有科学发展环境,是当时的主要困境之一。

其次,国内的科学水平,与世界尚未同步,再加上遭到封锁,简直属于闷在“葫芦”里搞创造,若想发展航天工业,首先要查缺补漏,建立起基础科学课程,培养足够专业的科学家才能正式开展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基于此,周总理强调,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应当走一条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益的道路,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搞科研。

在搞研究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我国民生环境,抓到重点科目放大,而后制定相关政策,着重发展。

要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目前不是我们当时的主要目标,但可以作为动力,因此当时的科研方向主攻的便是国防、航天、核技术、计算机、电子学和自动化等符合我国需求的板块。

果然,听周总理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那个四面楚歌的年代,要想从混沌之中找到发展目标,少不了周总理这样睿智、清醒且能调动人积极性的核心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学森

那么,在总理明确指示之后,我国可有在12年规划的初级阶段实现一些科研进展呢?

那是必然的,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横空出世,第一枚探空火箭也顺利升空。

1959年,我国的第一台半导体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将原本计划在12年内完成的科研项目,提前了整整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诚然,最主要的核武器尚且处在研制阶段,但其他方面的进步也为中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2年,在经济和技术方面都遭遇困境的前提下,周总理又明确提出“先抓原子弹”,同时又为原子弹的具体研究和准备工作 ,制定了一个“2年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那么,我国的原子弹最终研究成功了吗?周总理扛着压力维持研究的项目,得到历史性突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