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家彭加木,为祖国科研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就在1980年6月的一个傍晚,这位中科院新疆分院的副院长在罗布泊科考时神秘失踪,40多年来杳无音讯。他究竟去了哪里?谜一样的失踪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

彭加木其人

彭加木,1925年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市,1947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56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从此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普通百姓眼里,科学家们通常被认为是呆板而不食人间烟火的。但彭加木却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科学工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在那个年代,能够出国深造是多少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当彭加木面临着去苏联学习核磁共振技术的大好前程时,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转而投身到了条件艰苦的新疆考察事业中去。

从1956年至1980年,彭加木前后15次进入新疆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野外科考的条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没有高科技装备,没有卫星定位,甚至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都要专门运输。但彭加木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15次科考中,最艰难的莫过于他3次进入罗布泊腹地的经历。罗布泊,一个常年干旱少雨、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多度的"死亡之海",寸草不生、满目荒凉。这里曾经吞没了无数探险者的生命,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步都可能是向死神迈进。

然而,连续3次,彭加木义无反顾地踏进了这片"禁区"。他不畏酷暑、不惧风沙,甚至连癌症也没能阻挡他的脚步。1964年,他第一次深入罗布泊进行科考,随后在1979年和1980年接连两次率队深入腹地。

在这片人迹罕至的荒漠中,彭加木和他的团队所遭遇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干渴、饥饿、迷路都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淡水都无法得到保证。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彭加木和他的团队还是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并带回了大量宝贵的科考资料。

或许是上天也被彭加木的执着打动,在他第三次进入罗布泊之前,一个几乎是奇迹的消息传来:早在1957年,彭加木就被确诊罹患了肿瘤疾病。医生断言,像他这样的病例,最多还能活半年。然而,彭加木却一次次将死神拒之门外,并在组织的关怀下积极配合治疗,奇迹般地延续了生命。

对一个身患绝症、时日无多的人来说,最宝贵的无疑就是跟亲人相伴的日日夜夜。然而,彭加木却下定决心要将仅存的生命投入到科研事业之中。1980年,他第三次进入罗布泊,此时,距离他被确诊肿瘤,已经整整23年了。23年的时间,足以将一个婴儿养育成人,然而彭加木却把这些光阴全部献给了科学和国家。

"为了从荒野中开出一条道路,需要一颗奋不顾身的心。"彭加木曾这样说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彭加木的一生本身就是一段传奇。他以如椽之笔、拳拳爱国之心谱写了科学报国的伟大乐章,他身体力行地为后人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矢志不渝、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第三次罗布泊考察及失踪经过

1980年5月,彭加木再次组建科考队,向罗布泊进发。这支队伍由10人组成,除彭加木本人担任队长外,还有地质学家汪文先担任副队长,以及化学家马仁文和闫红建、植物学家沈冠冕、动物学家谷景和等科研人员。考虑到罗布泊地区的特殊性,马兰基地还为科考队配备了两名保卫人员陈白录和肖万能。

科考队的成员大多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而对于彭加木来说,这次考察意义非凡。他曾两次进入罗布泊地区,均因种种原因未能深入腹地。这一次,他志在必得,誓要揭开这片"死亡之海"的神秘面纱。

5月2日,科考队从新疆出发,开启了这场探索之旅。然而,他们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随着车轮碾过漫漫黄沙,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也拉开了帷幕。

罗布泊之行充满了艰难险阻。第一站是位于边界的马兰军事基地,办理通行手续后,他们正式进入了罗布泊地区。然而,这片"死亡之海"对一切生命都充满敌意。

酷热难耐的高温、遮天蔽日的风沙、随时可能陷入的流沙、寸草不生的荒凉......一切都在考验着科考队的意志。饮用水极度匮乏,队员们不得不节衣缩食。车辆在沙地中举步维艰,随时都有抛锚的危险。

就这样,他们在死亡线上挣扎前行。终于,6月5日,科考队跨越罗布泊,抵达了位于南岸的米兰农场。这是1958年兵团开垦的一片绿洲,是茫茫荒漠中的一方乐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米兰农场,科考队原本打算休整几日,为返程做准备。然而,彭加木却心有不甘。为了节省开支,这次科考很多仪器设备都没有带齐。在他看来,科考工作远没有完成,收集到的样本和数据还远远不够。

就在队员们准备返程之际,彭加木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重返罗布泊,到东部腹地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这个决定遭到了队员们的一致反对。经过长途跋涉,物资已经消耗殆尽,汽油、淡水所剩无几,再深入无异于自寻死路。但彭加木依然坚持己见,他盘算着路上补给的可能性,认为一定要将考察进行到底。

6月11日,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科考队再次出发。然而最坏的情况很快发生了,没过多久,淡水便已告罄。在酷热难耐的沙漠中,缺水比缺粮更加致命。眼看着补给无望,队员们终于坚持不住了。

6月16日,科考队抵达库姆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这已是极限了。副队长汪文先和其他队员再三恳求彭加木,希望能向附近的军事基地发电请求补给。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彭加木却执意反对。他担心求援的花费太高,坚持要自力更生寻找水源。

就这样,科考队陷入了绝境。眼看着汽油见底、水即将耗尽,再不找到水源,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队员们苦苦哀求,这才让彭加木松口,同意发电请求补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救援即将抵达的前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6月17日凌晨,汪文先例行来到彭加木帐篷汇报公务,却发现帐篷已经空无一人。彭加木竟悄然失踪了!

惊慌失措的队员们四下寻找,却只在吉普车上发现了一张纸条:"我向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短短的十几个字,宣告了一个谜团的诞生。

此后,彭加木再无音讯。没有人知道深夜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作出如此决定?东面究竟有没有水井?种种疑问,再也无人能答。

当天,救援直升机如约而至,参与搜寻,然而一无所获。自此,彭加木失踪的消息迅速传开。一时间,举国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