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对中医药多少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蒲公英被誉为“天然的抗炎药”,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蒲公英与紫花地丁搭配起来,那才真叫一个所向披靡。有趣的是,蒲公英其实又叫黄花地丁,一个黄花地丁,一个紫花地丁,二者都是抗菌消炎的经典良药。但是,很多人对蒲公英十分熟悉,却对紫花地丁十分陌生。然而,如果当你真正的看见了紫花地丁的话,又会觉得,这个植物也太过常见了吧。因为,无论是城市的公园,还是农村的山野,紫花地丁常常以一朵朵迷人的紫花“遗世而独立”。只是很多人明明与它擦肩而过,却只能“道在目前人不识”,颇为遗憾。

紫花地丁不仅是一种野草,也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还是一味可以治病救人的中药。从药用植物学的角度来说,紫花地丁是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全草;从中药学的角度来说,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主要归心、肝二经,功效上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上,主要用于治疗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毒蛇咬伤,肝热目赤肿痛,外感热病等疾病。不得不说,紫花地丁对于一切疮疡肿毒颇具良效,诚如《顾松园医镜》中所说,“紫花地丁,疔痈必简,敷服皆奇,外科圣药”。正是因为紫花地丁在痈疽疱毒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因此民间又称之为“化毒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紫花地丁的本草记载,大部分都认为首载于《本草纲目》,其原因也在于《本草纲目》中对于紫花地丁的药用功效并无前人之言,而是李时珍自己补充的“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不过从《本草纲目》紫花地丁的附方条目下,却又有“千金方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虽极者亦效”的记载,只不过在现存的《千金方》里似乎并未找到紫花地丁的记载。从《本草纲目》中对于紫花地丁的别名有“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四个,然而在《儒门事亲》中有一个治疗恶疮的方子,其中就是用的紫花地丁,其中还提到了“米布袋”这个别名。这也说明,紫花地丁的临床应用,不仅比《本草纲目》早,甚至比《儒门事亲》还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