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长津湖》和它的续集《水门桥》在电影院里红红火火,不少人的历史课本似乎又重新翻开了。这两部片子不只是让票房计数器疯狂转动,更让1950年那场刻骨铭心的长津湖战役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你说,从电影里学历史能靠谱吗?片子里头的枪林弹雨、英雄壮举,当然热血,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更加复杂。过去网上流传的“人海战术”,说的是志愿军如何用密集的人群冲击美军阵地。然而,想想看,美军的火力强大到令人发指,还拥有压倒性的空中优势,志愿军如果真的那么密集地冲上去,那不是自找苦吃吗?

01

在长津湖这一仗,谁都没想到美军的步兵也爱玩“密集队形”。按理说,他们兵力少,装备精良,还有天上的飞机撑腰,应该打得飘忽不定才对,可实际上,他们还是挺喜欢挤在一块儿的。

来看看具体的数字,志愿军第9兵团可是有15万大军,而美韩联军在东线的兵力加起来也才10万。战斗一开始,志愿军投入的是20军和27军的5到6个师,大约有6到7万人,而美军那边则是陆战1师主力和第7师的一部分,不到2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情况下,双方对对方的实际兵力都一知半解。美军虽然知道长津湖附近有志愿军潜伏,但具体多少人呢?他们自己也没底。结果,战斗一触即发,美军就发现自己四面楚歌,但对志愿军到底派了多少人来围剿,他们还是摸不着头脑。

志愿军那边情况也差不多。由于侦察手段有限,主要靠走路的士兵去打探消息,对于坐车四处跑的美军,他们的情报就跟不上节奏。最初,志愿军9兵团以为自己已经把美军陆战1师的两个团围住了,所以他们的战略也是以歼灭这两个团为目标。按说两个精锐师对付两个团,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前对美军的兵力估计,咱们可真是低看了一大截。按照《抗美援朝战争史》里的记录,美军的实际兵力是我们预估的一倍,有的地方甚至多出三至四倍。这不是小数字,这是在告诉我们,敌人的牙齿比预想的要尖得多。

你看,美军的主力不仅仅是陆战1师,还有美7师的第31团级战斗队,这种组合在火力和兵力上都不是盖的。所以说,要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不光是把人堆在一起,更关键的是要有足够的火力支持。在这点上,美军是有明显优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斗打起来,我们通常选择夜里动手,美军则白天来反扑。除了在新兴里成功地干掉了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的主力外,在柳潭里、下碣隅里这两地,我们都没能给美军造成太大损伤。

虽然说陆战1师在名声上吓人,但在志愿军眼里,他们的步兵战斗力和攻击精神并没有特别出彩。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美军的协同作战能力。他们空军、炮兵、坦克和步兵的协作配合,那可是顶尖水准,每个环节都紧密无缝,真正的多兵种协同作战。这才是让志愿军觉得棘手的地方,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个队伍的合力。

02

美军打仗,那手法可真是细到骨头里去了,计划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要是盯上一个排或连的阵地,那一套动作可一点儿也不简单。先是派4到10架飞机上来狂轰滥炸,射得你头晕眼花,不光是汽油弹,连烟幕弹都拿出来,好让步兵能够悄咪咪地推进。他们轰炸的要害,主要是咱们的火力点和两边的山腰,目的就是要把咱们的火力链给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他们的105榴弹炮和重迫击炮也不是摆设,对着咱们的主阵地就是一通乱打。同时飞机还在天上盘旋,继续轰炸,一边指挥地面炮兵瞄准射击,这空中地面配合得可谓是天衣无缝。至于他们的远程大炮,则专门盯着咱们的预备队位置和可能的反击路线,57和75口径的炮直接部署在前线,搞得像个火力网一样,防不胜防。

坦克和步兵的协作也是讲究得很,坦克先行,步兵跟上,在接近我们阵地百余米时,开始暴露我们的阵地和火力点。如果发现我们无力还击,他们的步兵就在坦克的掩护下开始攻击;如果我们突然开火,造成他们损失,他们的步兵就会立刻停止攻击,退到坦克后面。然后,再由坦克集中火力摧毁我们暴露出来的火力点,继续掩护步兵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一来,美军就能在战场上形成集中优势兵力和火力的局面。他们的进攻模式,简直就是把所有优势都堆在一起,尽量减少任何可能的损失。

有些人谈起长津湖战役,老爱拿出那套“15万人打1万人”的说辞,好像志愿军有着压倒性的兵力优势似的。实际上,情况远没那么简单。在那个冰冷至极的冬天,志愿军因为冻饿减员的情况比战斗减员还要严重,兵力优势根本就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了,光有人多有什么用?技术装备上的差距才是硬伤。我们人多,但装备上,尤其是火力上,根本比不上人家。谁不知道志愿军主要是夜里出击,那白天岂不是得静观其变吗?可事实上白天我们也得打,问题是怎么打?你以为可以大模大样地在阵地上跟美军正面硬刚吗?那样的话,部队估计一天就得报销。

就拿守卫阵地来说,白天大多是连排这样的小股部队在坚守。美军一攻上来,那火力就绝了,从空中到地面一个接一个轮番上阵。想想看,几架到十几架飞机先来个地毯式轰炸,扔下的不是普通炸弹,而是凝固汽油弹——这玩意威力大得吓人。然后地面上,从105毫米榴弹炮到重迫击炮,甚至还有无后坐力炮和各种口径的迫击炮,一轮下来,谁顶得住?炮火一停,一排M4A3谢尔曼坦克和M26潘兴坦克就压上来了,坦克后面还跟着手持自动和半自动武器的步兵,兵力通常都超过我们的守备部队。

03

打仗这事儿,实在是难得令人头疼。回头看看那时的国内战争,高级装备像105炮这种,你得是军级的大佬才配有。M3A3坦克,那是装甲部队的玩具。至于重迫击炮,更是只有主力师才能摆弄。而且,这些好东西,除非蒋介石亲自点头,否则你连摸都别想。飞机支援?那得看空军那边的大爷们心情好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军那边就别提了,对付我们一个小小的连排阵地,他们的火力支持简直就像过家家。炮弹子弹用起来像不要钱一样。而我们的志愿军连排级部队手里有什么?顶多一些60炮,再添点重机枪。至于轻机枪、冲锋枪、三八大盖和手榴弹,这些东西想用来对付飞机?开玩笑呢。对炮兵?够不着。对坦克?就跟挠痒痒一样。真正能使上力的,只能是跟敌人的步兵拼命。

要想把步兵搞定,首先得在美军的轰炸、炮击和坦克攻击中活下来。再者,等美军步兵走进咱们几十米的有效射程,才能真正打出伤害来。这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和美军步兵来个近距离的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这种机会来之不易,而且看起来条件也不公平——美军的装备比我们好,人数通常还多于我们(二梯队的兵力因为炮火封锁难以上来)。但就在这种条件下,美军步兵还是经常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那时候的战斗,美军的伤亡大都是在我们历经重重炮火后,终于迎来近战机会时打出来的。

27军的战后总结里,有这么一句话:步兵要加强短兵火器,努力争取近战的机会。这意味着,即便是在猛烈的火力压制下,志愿军仍旧需要把战斗拉到近距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火器的杀伤力。

但这种近距离对决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想想看,美军的飞机扔下凝固汽油弹,那是一炸一个大坑;105榴弹炮,甚至更大口径的155榴弹炮轰过来,那威力足以让任何火力点灰飞烟灭;更不用说坦克炮了,一炮过去,足以把整个阵地掀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如此,志愿军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应对策略:选择难以为敌坦克攀登的阵地、布设假阵地吸引敌火力、实行兵力前轻后重的配置,尽一切可能减轻美军火力的威胁。但伤亡,依然是不可避免的。据统计,在运动战阶段,70%到80%的伤亡是由敌方炮火造成的,7%到8%由敌机造成,实际与美军步兵交手的伤亡却是最低的。

尽管如此,美军步兵很难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太多的伤亡,而志愿军的步兵,在经历了炮火和重大伤亡之后,还能从废墟一样的阵地中冲出来,给美军步兵以致命一击。杨根思在小高岭的阵地上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只有一个排的兵力,面对的却是数倍于我们的美军步兵。尽管几乎全员伤亡,我们还是撑过了美军的八次进攻,直到第九次,杨根思才与冲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在这场前前后后的战斗中,美军在小高岭阵地前的伤亡超过百人。

04

那时候的战场上,老兵们回忆起来,对美军步兵的印象并不怎么样。不是说美国步兵真没两下子,而是跟志愿军比起来,那就差远了。

美军的强项主要是空中支援和坦克,加上炮火覆盖。这火力一压,他们的步兵任务多半就是来个收尾的活儿。依靠密集的队形和一窝蜂的冲锋,在打软蛋的时候这套可能还管用,可遇到硬茬子志愿军,这套就不灵光了。美军估计也没料到,志愿军就算是炮火烧得火热,还能死守阵地。美军步兵准备在阵地上收尾的时候,往往是被志愿军给赶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说步兵间的打架,志愿军几乎每次都能占上风。尤其是战争后期的阵地战,我军通过地道战术巧妙避开空袭和炮击,同时搞了不少反坦克武器抗衡美军的坦克,装备水平也是大跃进。

在这种情况下,美军步兵跟志愿军一对上,就显得特别吃力。就连那个号称猛的陆战1师,在跟志愿军打的时候,经常被打得丢盔弃甲,战损比有时候能到五比一,这表现比韩军还差。这真的挺有意思的,不光是战术和战斗意志上的区别,更能看出来,高科技再厉害,也不见得能完全替代战场上那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