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璋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这种说法,在30年前可能还有一些信服力,但30年后,听起来就显得颇为可笑。特别是有人高度评价老子的“宇宙论”,这更是令人觉得好笑。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学术逐渐采取了分工的方式,这种学问分工是东西方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西方,学术分工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学科被细分为政治学、法学和哲学等,而哲学内部又进一步分为伦理学和道德学等多个领域。随后,逻辑学和方法学等领域也逐渐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学科。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术传统较为含糊且笼统,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广泛领域,这种包容性导致了对知识的不求甚解,进而影响了学术的深入发展。

在学术不独立、不分工的背景下,中国学术面临的问题较为明显。分工的结果是,许多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科系,甚至发展成为科学,脱离了哲学的范畴。例如,心理学后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问;同样,逻辑学也从方法学中独立出来。

至于“宇宙论”,在西方古代与中国一样,涉及许多玄想。这些玄想中的一部分与现代科学存在某种吻合,但这种吻合大多数情况下是巧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东西方古代均有关于原子的概念,描述为“至小无内”,即物质小到无法再细分的程度;相对地,“至大无外”描述了物质大到无法再扩展的状态。这种关于极小和极大的推论,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科学中的原子理论相似,但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巧合。古代的“至小无内”并没有基于科学的论证或逻辑推理过程。

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玄学的内容,如“宇宙论”,被纯粹的科学所取代,哲学也放弃了讨论与天文相关的主题。在老子的时代,由于缺乏足够的工具和资料来建立一个准确的宇宙观,他对天和自然的理解是有限的,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日新月异,过去的“宇宙论”常常被新的科学发现所推翻。例如,曾经人们认为宇宙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静止不变的,但后来发现整个宇宙都在快速运动,包括我们的太阳系,其具体的前进方向和未来状态仍然未知。

因此,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老子的“宇宙论”在科学上和哲学上已无实质性价值,其主要价值可能仅限于历史研究。此外,老子的许多学说因定义模糊不清,缺乏辩论的空间。由于使用的逻辑和词汇存在差异,每一个名词的定义不同,导致我们与老子之间在理论讨论上缺乏共通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关于老子的“宇宙论”,甚至不存在辩论的必要或空间。例如,老子的理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被许多人解释为包含了整个宇宙的变化。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话语更类似于绕口令。

在这一理论中,“一”是什么?在春秋战国时代,包括孔子在内的人们真的理解“一”是什么吗?同样,“二”和“三”又是什么?这些定义是由谁给出的?当时的学者和读者是否接受了这些定义?如果定义本身存在差异,那么基于这些定义的讨论将无从展开。

老子的一些玄学理论,如果今天还有人用来吹捧老子的伟大,可能需要重新考虑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心态。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