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法宪,江西永丰县君埠乡铁元村委会大安小组人,这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山村,从卫星地图上看,是江西中部最大的山脉雩山山脉的突出部位,距离他那村子几十公里的高速公路隧道穿越此山都有十多公里,可见的确是山高林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法宪1915年出生于这个村子,幼年时父亲帮人家做长工,他就帮人家放牛,生活十分贫困,就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家乡红军来了,而且他的这个村子,距离活捉国民党中将师长张辉瓒的地方只有几公里,是红军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现在乡上现在还有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前敌指挥旧址。
那时,15岁的吴法宪见村里平时作威作福的地主打倒了,田地分了,自然十分高兴,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工作非常积极,第一次反“围剿”时,他组织了村里的一批小伙伴们,冒着枪林弹雨,带领儿童团员抬着30多付担架,轮番从战场往村里运送伤员,共抬回100多名红军指战员。
晚上红军干部在村里开会时,表扬了吴法宪,他被火线批准加入共青团,随后他带领儿童团员在前线,协助打扫战场,掩埋烈士遗体,战地表现突出,并吸收他参加了红军,同他一起去的还有16人,其中,同村的许元怀就是跟他一起并在一个部队里的红军战士。
参加红军后,他的起点要比其他参加红军的人略高,他因为火线入了团,已经是共青团团员的情况下参加红军的。当时,一个人能成为共青团团员,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是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已经是“在组织”中的人了。加上吴法宪年纪小,腿勤、手勤、脑子勤,乐于在红军队伍中为大家做事,一心听党的话,作战勇敢,不怕死。因此,他很快就受到了党组织的重视,并被列入重点培养对象。就是从从学文化入手,他虽然在家没有读书,但在红军队伍这个这个大学校里,他很快就达到了能说能写的程度。
吴法宪从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打到第五次围剿,立下了战功,加上他出身好,思想好,年轻能干又忠诚的军官,到红军离开苏区长征时,他就已经是团政委了,后来转战南北,参加长征,历经无数战斗,成长为我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到建国后授予中将军衔,这个时候,他已经离开这个小山村已经是整整30年了。
1960年的那个清明时节期间,当时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的吴法宪中将,在广州参加完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后,时年45岁已是空军首长的他首次回家祭扫父母的坟墓。
因小山村没有公路,从公路走到村里有60里路,要翻过三座山,加上此时正值雨季,山高路滑,道路泥泞,不能骑骡子,步行也困难。走不多远,全身就湿透了,吴法宪还接连摔了几跤,河里没有桥,只好涉水过河。
到了村里,吴法宪记忆中的家乡全没有了,树林、竹林没有了,自家的房子没有了,连房地基也找不到,变成了稻田。原先的三家邻居还有两家在,但每家只剩下一间半面墙的土屋。屋顶全是用稻草盖的。此时的吴法宪在老家已没有什么直系亲人。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时,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他的家乡,烧了他家的房子,抢光了他家的东西,全家被迫赶上山。
回家的吴法宪在邻居许元茂的草房子里歇一会儿,这时,跟他一同报名参加红军,后在长征途中失散的儿时伙伴许元怀听说他回来,过来和他一同互诉别后30年的情况,想到自己现在是村里的农民,吴法宪已经是将军了,俩个昔日小伙伴不由得热泪盈眶。
随后,吴法宪趁天黑之前抓紧时间到后面山上去看看父母亲的坟墓。在他表哥等带领下,在村子后面的山岗上找到了几个小土堆,用镰刀先把坟上的杂草割了,没有任何祭品,吴法宪先后在祖父母、父母的坟头各自深深的鞠了三个躬,然后伫立在墓地,凝视着父亲的坟头,思绪飘飞,任凭凉风拂面,细雨敲打。此时亲人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浮现在眼前。亲人们在世时自己不能尽力奉养,临终之际不能见最后一面,死后多年也仅此一祭,吴法宪悲痛欲绝,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他从内心深处请求九泉之下的亲人们原谅自己的不孝。良久才回过神来,对随行的人说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啊!”
扫墓归来,天已黑了,在村子里吴法宪已没有了实际意义上的家,住处也成了问题,只好安排他在铁园大队一个新修的仓库里休息,没有床和被子,派人找来很多稻草铺在地上,后来总算找来几床被子对付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刚蒙蒙亮,吴法宪冒雨又走了六十里起程到县城,赶上从县城到南昌的车,又从南昌乘飞机到北京。那时通讯十分落后,交通极不便利,很多乡镇还没有公路,说别说是村组了,后来,县里的很多领导听到吴法宪回来,都觉得惋惜错一次接待他的机会。这是他参加革命首次回老家,也是唯一的一次。
直到2004年病入膏肓的他在弥留之际,他对的遗愿要葬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因为他觉得没有为老家做什么事,叫他儿子回老家问问这些父老乡亲,没有想到的是,听到这个消息后,家乡人民倘开了胸怀,热情地迎接他魂归故里。
闻听斯言,临终之时的吴法宪再一次老泪纵横,是呀,这些朴实的乡亲,不管权重一时,还是衔草成囚,他那些并没有因他的荣辱而改变自己。让这位久别的游子躺在故乡的怀抱,从此永远守望着家乡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