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作为人们长久以来钟爱的美食之一,向来被视为较为高端的食材。相较于河鲜,海鲜的捕捞难度较大,加之其多数种类味道鲜美无比,使得海鲜自古以来便具有较高的价值,深受人们喜爱。以古代盛行的“水八珍”为例,其中海鲜便占据了六种之多,足见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海鲜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几何时,部分海鲜因特定问题被纳入禁捕禁食的名单之中。幸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海鲜逐渐重新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并逐步发展成为助力农民致富的海产养殖品种。其中,“血蛤”便是这样一种海鲜的典型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蛤是什么?

许多人误以为血蛤与雪蛤是同一种生物,仅因二者名字仅一字之差。然而,实际上血蛤与雪蛤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种:前者为淡水蛙类,属于两栖动物;后者则是海产贝类。尽管它们存在差异,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自古以来,它们都被视为珍贵的食材。

在民间,血蛤又被称为“血蚶”,其得名源于壳内肉质呈现鲜艳的红色,且在剥开外壳后能看到类似血液的分泌液。作为一种海产品,血蛤与普通海产品有所不同,它在我国拥有悠久的食用历史。至今,福建、两广等地区的人们仍对其钟爱有加。在某些地区,清明节当天还有将煮熟的血蛤带上山祭祀祖先的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蛤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其蚶肉质地细腻滑嫩,味道鲜美可口,适合各种烹饪方式,令人食欲大增。另一方面,民间普遍认为血蛤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甚至有着“血肉丰满”的说法。

然而,关于血蛤的滋补效果,目前尚无定论。不过,从医学角度来看,血蛤确实含有一定的药用成分。《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血蚶,味甘性温,具有补血、润五脏、健胃、清热化痰等功效”。

在过去,福建、两广等地的女性在坐月子期间,有时会食用血蛤来补充气血。但这种做法的科学性并未得到广泛认可。对于这种说法的真实性,笔者无法给出确切答案,因为自己没有在相关时期食用过血蛤。如有朋友在此期间尝试过,欢迎分享您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蛤为啥上了禁食黑名单?

尽管血蛤以其美味和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35年前,它曾一度被列入禁捕禁食的名单,这主要是因为食用方法不当。作为贝类生物,血蛤通过过滤海水获取食物,并栖息于靠近人类居住区的浅水区域。这使得其生活环境充满了大量微生物以及人类丢弃的垃圾。未经高温消毒的血蛤因此变得极为危险,可能携带多种致病细菌。

过去,人们通常仅用开水短暂地烫一下血蛤,这种处理方式导致血蛤半生不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最为人所知的事件莫过于1988年上海爆发的甲型肝炎,其根源正是人们食用了未充分烹饪的血蛤。因此,在1989年,血蛤遭到了大范围的禁捕禁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血蛤的发展历程

关于此问题是否可归咎于血蛤本身,实则不尽然。其核心原因在于人们的食用方式不当。随着对血蛤认知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掌握了更为科学的食用方法,从而使血蛤得以重新进入市场。

为确保食品安全,血蛤的食用方式已发生改变(由原先的半生食用转变为必须彻底煮熟后方可食用),并且还兴起了血蛤的人工养殖业。相较于野生血蛤,人工养殖的血蛤在食物来源上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有效避免携带病原体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海鲜消费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这一变化为诸多海产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中血蛤尤为突出。作为一种稀缺且美味的食材,血蛤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也随之稳步上升。在中部地区的一些大型超市中,每斤血蛤的售价已接近20元大关。

血蛤需求的激增及其市场价格的上涨,无疑为血蛤养殖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如今,血蛤养殖已成为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并在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当地农民通过养殖血蛤走上了致富之路,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也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尊敬的读者们,您是否品尝过这道美味佳肴呢?您对血蛤养殖业的未来发展有何看法?期待您的宝贵意见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