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是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的这句话,21世纪已不再适用,中国用70年的努力,创造了奇迹,黄土焕发新生,无药可救的黄土高原,是如何一步步被中国“救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黄土高原颇感兴趣

国外如何理解黄土高原:大风一起,黄土弥漫,路上行人无一幸免,这是赤裸裸的浪费。

“黄土可以培养粮食作物的最佳沃土”,这么认为,也没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片富饶的土壤曾培养了中国繁荣富强的早期文化,但因为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原黄土疯狂流失,下雨天更糟,水一冲,黄土被送进黄河,土壤少了,泥沙多了,河堤需要不断加固,而因为周期性的改道,洪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愈发严重。

国外的评价不无道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的情况,就是森林覆盖率仅有6.1%

治理必须开始,从何处下手,是个问题,因为坏处之间是环环相扣的,破坏容易治理难,形成1厘米土壤最多需要400年,流失却只用一年,治理水土,减少流失自然要先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绥德水保站建成,一行人逮住空就开展淤地坝实验或者是植被研究,时常一引就是上百种,精挑细选、多番比较,挑出最适合的一种,保证其既能绿化荒山沙地,也能产出能卖钱的经济作物,折回成本。

淤地坝建设也颇有成果,高达5.9万座的成绩,扼住了泥沙汇入黄河,泥沙少了,水就清了,“一碗水,半碗沙”的盛况不再重现,70年的时间,中国用结果证明“植被建设”的重要作用,集中做的是“退耕还林草”,为此,至2017年,中国的投入就有4500亿人民币,幸而,堵住了泥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土高原地区的总面积高达64万平方公里,地区情况不同,解决策略自然也要因地制宜进行调整,高西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对其分析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时期 不同重点

绥德水保站1952年建成,次年,高西沟的干部群众就自己尝试起了在“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生态保护,靠着一腔热情就开始在高山上造森林,在弃耕的坡地上种牧草,不同的地方种不同的东西,目的就只有一个:能让山绿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森林覆盖率到了满意的程度,土地就要被利用起来,这么搞,就是为了增加耕地资源搞钱,从1958年开始,高西沟人开始修建水平梯田。

粮食产量提高之后,探索依旧没有停止,古话有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70年代高西沟人弄出了一个“三三制”模式,将田地、林地和草地分开,物尽其用的同时做成协调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色发展差不多了,“生金”成了最大目的,果树开始大批量种植,到2022年该村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超过了两万。

其中一部分来自果树收成,另外一部分出在衍生品,观光田、生态展览馆、采摘园,每到节假日,村里游客络绎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年的改变是成功的,变化也是肉眼可见的,2000年还是半黄半绿,2010年就成了一片绿,2020年再看已经成了大片绿。

没有硕果,背后必定有付出,既是高原,总有悬崖峭壁,这种地方,如何才能绿的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悬崖造林队站了出来!

一根安全绳将生命荡在危险之中,没有路,爬,没有土,背,没有水,运,保持稳定都难,他们却在半空中面对崖壁刨坑种树,让生态脆弱区褪下了脆弱二字。

“荒山不能有一寸”是坚守,面对流经的水,各地也物尽其用,打开水稻种植,既赚钱,又能目睹水草丰美的盛况。

退耕还林、科学治理两招之外,一套“生态扶贫”还让新中国在一个战场上打赢了两场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点的退耕还林田与脱贫攻坚结合了起来,以山西为例,至2018年,还林2730万亩,惠农高达547万人。

70年拿下黄土高原治理这一战,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新中国如何做才能永葆“绿水青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求坚守 也期望突破

第一要做的就是优化黄土高原植被的结构

都知道地下有水,可因为黄土覆盖厚度太大,地下水很难向上传递,若降水在少,植被生长需要水分,无处可获,土壤中的干层情况就会加剧,所以,种树虽好,再继续扩大却已经不合时宜,为了保证各方面的平衡,种植时应强调多样,而非单一物种成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缺水就要想办法弄水,这第二要做的,就是科学拦蓄有限的水资源

黄土高原的情况是,7、8、9三个月份雨水高发,有时雨大的还会造成水灾,其余时间干燥异常,为减“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可设计水库将雨水存储起来,减少水灾发生的同时,需要的时候还可为青山提供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能将黄土高原治理好,实在不易,昔日荡漾的黄土归于平静,浊浪滔天的黄河,也出现“一河清水向东流”的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起来的还有经济,过去因泥沙的流失,黄河流域的经济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现在黄土和泥沙都归于了平静,发展自然进入快车道。

针对黄河流域的新期待:上游接着修复,中游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就集中提高生物多样性,分工合作,协力创造。

斯诺的断言已被推翻,属于中国的这份魄力,也向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会攻克一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