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提起长城,人们脑海里第一印象,就是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上的高耸城墙。

它蜿蜒曲折、绵延不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但其实,古代长城并不像今天这样,在祖国北部连成一片。

2000多年前,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基本是各自为政,材料和高度也不统一。

在经历了数次朝代更迭之后,长城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规范了。

也正因此,有美国学者称,中国长城给欧洲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言论?

农耕文明修建长城的必然性

秦朝以前的长城,被称为“先秦长城”,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

那时的西周还处于鼎盛时期,虽然诸侯国还没有什么动作,但是北边的“玁狁”族(即后来的匈奴)时不时就要来骚扰一番。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学课文中的《诗经·采薇》,讲的就是是周朝士兵远离家乡,抗击这个北方外族的故事。

为了阻止他们一再骚扰周朝边境,周王下令在边境修建了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作为防御工事。

这就是长城的雏形。

后来,周天子式微,诸侯国崛起,他们之间纷争不断,也争相在自己的边境上修建起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及至战国时代,齐、楚、秦、燕等大小诸侯国都开始修建长城用以自卫。

于是,长江以北的土地上,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矗立起了一片片不连续的城墙。

这些长城大小、方向都不一致,而且普遍较短,只有一两千米长,用处有限。

直到秦统一了六国,这些城墙才真正走进了历史的篇章。

秦始皇嬴政在位时,遇到了跟周天子一样的难题——匈奴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匈奴人数虽少,但各个骁勇善战,即使是“天降猛男”秦始皇,也没办法将他们一举歼灭。

于是,在边境修建长城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秦始皇的目标更为远大,他要在北方边境沿线全部竖起城墙,彻底阻挡匈奴的骑兵。

如今我们所见的万里长城,大部分都是秦时修整、扩建而来,长度达到了上万米,所谓“万里长城”由此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的几个大统一王朝,如汉、隋、唐、宋等,都在此基础上对长城进行过扩建。

为什么这些王朝都这么热衷于修建长城?

除了防御外族入侵外,其中还隐含着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是第一要素,其次是构建文明和秩序,最后则是保障文明的延续。

而长城刚好解决了这三个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条很好理解,修筑长城之后,外族不容易大举入侵,保障了王朝人民的生存安全。

只有当生存得到保障时,人类才能繁衍生息,继而发展出文明。

第二,关于文明的构建,长城的存在直接减少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斗。

和平的环境,给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喘息的空间。

第三条是文明的延续,中华文化的命脉从未断绝,万里长城功不可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它确保了境内人员不会轻易流动,文明代代更迭都有迹可循。

即使是改朝换代,也不会彻底抹掉之前已经存在的历史渊源和民众的风俗习惯。

因此,各大王朝一旦政权稳定后,都会热衷于修建长城。

有学者称,长城的修建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防止战争。

只要亲眼见过长城,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城墙内,游牧民族在城墙外,他们轻易进不来,相反,我们也不是那么容易出去攻城略地。

中华文化血脉中,自古以来就流淌着和平的血液。

那么,在古代那么落后的生产条件下,“万里长城”是如何修建的呢?

长城诞生的奇迹

修建长城,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一是修建长城的人,二是修建长城的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修建长城的本意是为了更长久的和平,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城本身也是由无数士兵和民工用血泪铸就而成。

修长城的人力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

第一类是戍防的军队。

秦朝时,在秦始皇征服六国、征讨匈奴之后,他便派自己手下的大将蒙恬去修长城。

蒙恬手底下30万将士,刚刚击退匈奴,就要留在北边修筑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是秦朝时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其他朝代也有类似的情况。

明朝时戚继光在担任蓟镇总兵时,就带兵修建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沿线的长城。

第二类是强征的民夫。

除了士兵之外,朝廷还会强征民夫,让他们从家乡出发到指定位置修长城。

很多时候,这些民夫还要自带包袱和工具。

著名的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取材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姜女新婚当天,丈夫被官兵带走去修长城,多年后孟姜女到长城寻夫,得知丈夫死讯后哭倒了长城......

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当时征民夫的情况是有史可查的。

第三类则是犯罪分子。

秦汉时期有一个“城旦”之罪,就是将犯罪分子发配到边境去修长城,一般刑期是4年。

他们在长城属于底层劳工,需要不分昼夜地劳作,死亡率非常高。

有了修长城的人,建筑材料从哪里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长城的都是根据地势来修建的,修建长城的工匠一定很懂地理。

遇到崇山峻岭,他们就在山脊上顺势而修;遇到大河深谷,他们就将其作为天然屏障;遇到交通要塞,他们就在关键路段修筑城墙。

如此一来,既节省了人力,又能控制险要。

修筑烽火台和堡垒,则更加看重地形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烽火台点燃后能够从远处看到——因为它占据了高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建长城需要大量的土、石材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

在高山峻岭的地方,会在附近开凿石块,用石头砌成墙;

在平原沙地一带,则用土夯成土块,拔地而起。

沙漠地区,如玉门关一带的长城还采用了砂石+芦苇或红柳条的方式来修建,其牢固程度丝毫不比石砌的差,可见古代劳动人民多么有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两千多年的修建与完善,长城历代的总长度达到了2万多千米,现存的也有8000多千米。

长城的是如何防御敌人的?

如此浩瀚的工程,在敌人来犯时,如何发挥作用呢?

可能有的人会说,不就是将人挡在外面,不让他们进来吗?

其实实际操作没有那么简单。

长城的高度并不是人力不可攀爬的地步,一般也就十多米的样子,在有些朝代,士兵利用云梯就可以轻易爬上去。

修筑长城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可以阻挡游牧民族骑马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马上功夫比中原士兵强得多,骑兵对抗无往不利。

但是有了长城的阻隔,这些游牧民族只能弃马翻越城墙,进入城内跟中原士兵肉搏。

在敌方士兵登墙时,城墙上的士兵有地理优势,能很轻易击退敌人。

并且,中原地大物博,兵器相对来说比游牧民族精良,近身作战的时候更有胜算。

其二,长城每隔30里会设置一个烽火台,这个烽火台的作用是警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有外敌入侵时,点燃烽火,远处的士兵就能及时发现情况,尽早应对。

“周幽王烽火戏诸王”的故事,就是跟这个烽火台有关。

其三,长城的城墙上实际上是可以走人、甚至走车的。

城墙上砖石平整,相当于现在的水泥或者石板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斗时,从城墙上运送物资、调运士兵要比翻山越岭方便得多。

因此,长城在防御外敌方面居功甚伟。

基本上,统治者在位时都会想将长城多修一点,多完善一下,这样自己的统治地位才比较稳固。

只有像元、清这种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才会不太在意长城的防御工事。

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从长城外进来的,往南是一片广地,又有什么必要跟长城较劲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长城的修建,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欧洲。

美国学者直言:长城害惨了欧洲!

由于中原之外的游牧民族被长城阻隔在外,无法南下,他们便另辟奇径,向东进发。

因为北方的土地寒冷贫瘠,这些游牧民族必须要到土地肥沃的地方掠夺资源。

一旦他们被中原阻隔在外,向东侵略几乎是必然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骑着高头大马的士兵,宛如天降神兵一般降临了欧洲的土地,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之中,有一个极为出色的代表,就是成吉思汗。

虽然元朝时期中原也是被征服的一部分,不过成吉思汗的铁骑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一路东进,几乎没有敌手。

欧洲人被成吉思汗吓破了胆,将他的军队称为“上帝之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成吉思汗的铁骑停留在了多瑙河流域,没有再更进一步。

如果不是游牧民族“抢劫”式的征服,欧洲大陆现在的情况会怎么样?

这其实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欧洲现在的发展模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

美国学者的这番言论,不过是又想给中国人“扣锅”罢了。

参考文章

中国民族报《长城: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人民网《世界文化遗产:长城》

光明网《长城在历史上的修筑与意义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