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谢环 《香山九老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谢环 《香山九老图》

据说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为了搜集民间的“奇闻异事”,就在家旁边设了一个茶摊,喝茶不收钱,只要能讲出故事就可以。这个“志”指的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是啥呢?就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

古代的读书人,除了追求仕途,更注重自身的修身养性,所以,他们需要有一间不大不小的书房,通过收藏书画、摆设用品、种养植物等方式,营造出一个符合自己审美和情趣的环境,说白了,那就是精神家园。这样,不论仕途上是进是退、是喜是忧,回到书房的时候,依然能够在精神上畅游于天地之间。

所以,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既符合个人审美又能表达自己志向、情趣、品格的名字就变得非常重要,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堂、斋、园、舍、馆、居、庐、庄等等,这些意向悠远又出落红尘的建筑就经常出现在书房的名字里。

不过,细数起来,用来给书房命名最多的还是“斋”字,为什么呢?

因为和“斋”的本意相关。“斋”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本义是指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虔敬,《说文解字》里说“斋,戒洁也”。

所以,“斋”字成为书房用词的头牌,显然表达了主人清心寡欲、清净雅致、不与世俗论短长的志趣。

有关书斋的最早记载是哪个呢?是西汉扬雄的“玄亭”,又称“草玄堂”。这扬雄是成都人,擅长作赋,有《长扬赋》《蜀都赋》《甘泉赋》等名作传世,当时和司马相如齐名,世称“扬马”。晚年的时候,扬雄潜心钻研哲学,写成《太玄经》九卷,因此,他在成都的故宅就被叫做“草玄堂”,这个“草”是动词,意思是草写、著述,所谓“草玄”,就是“著述太玄经”的意思。只可惜,同为草堂,同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名气和命运可比扬雄的草玄堂好了太多。

此后,书斋经过隋唐至宋继续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人间净土、世外桃源。

古人书房里的布局是什么样的?其实,我们很难在早期的文献里找到书斋的室内布局标准,怎么办?古人的绘画里有线索。

我们拿书房成型的时代——两宋前后举例,在宋代画作《羲之写照图》里,书房以榻为中心,榻的后面放置屏风作为格挡,四周再布置桌案来摆放书籍和文房四宝。

到了明代,书房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只有床榻一个中心,而是有两三个中心点,比如床榻、书案、茶几、琴棋画案等等,这也让书房产生了自然分区,学习的时候就在书案、画案位置;想娱乐放松,就换到琴案、棋案位置;待客的时候,在茶几位置;需要休息了,就回到床榻处小睡。

更重要的是,由于书房文化在明代的时候到达了顶峰,书房的用具和摆设也有了大致的标准。比如,明代主业戏曲作家、副业养生学家高濂就曾经在自己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里说,书房不要太大,否则收不住心神,还应该留一些小的窗户,摆几组盆景,离窗户比较近的地方可以养上几条鱼,这样,书房就变得动静皆宜,充满活力。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则在《闲情偶寄》里说,书房的墙最好是土墙,颜色要淡雅。利用名人字画增加厅壁内容的时候,不宜太素,更不宜太繁复,否则非但不宜人,还会毁人。

至于书房里的用具,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做了详细的罗列,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桌椅板凳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什么拂尘、搔背(就是老头乐)之类,要是活在今天,他绝对是一位响当当的优质买手。

从宋代开始,文人起居的书斋就被称为“文房”,以书、画为中心,多种多样的文人趣味在此展开,从金石碑帖、古铜器、笔、墨、纸、砚这样的文房用具,到随身的器玩、服饰以及室内的各种设施,再到茶、花、香、园艺等,文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种种趣味都得到了发挥。可以说,书房不仅是文人雅士个人志趣的表达,也是那个时代生活和文化的印记,彰显着时代的气韵和斯文。

◎本文原载于《北京青年报》(作者杨学涛),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