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一位来到中国行医的大夫,一位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牺牲的共产主义战士。

无独有偶,著名加拿大籍相声表演艺术家大山先生,他的爷爷就是一位白求恩式的英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2年,大山爷爷自愿加入加拿大教会与中国国民政府合作医疗项目,拖家带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行医,因为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中国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为“饶大夫”。

然而当时国内军阀割据,炮火连天,即便是外国人,也难免被殃及,只得东躲西藏避祸,在此过程中,饶大夫的两个儿子不幸患病离世。

为了保住剩下家人的性命,饶大夫选择回国,在归国的路上,大山的父亲出生了。

这段刻骨铭心的家族记忆,让大山一家从此和中国结下一世的缘分,大山的父母从小就给儿子讲了很多中国的故事,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去中国,去亲眼看看爷爷曾经流血流汗为之付出的那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大山进入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学习,在众多选修课中,大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门“现代汉语”,开始系统学习中文。

书本上一个个方块字,一度让许多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加拿大人望而却步,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山对中国的心驰神往。

学的越多,大山就对中国越好奇,他已经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中国,而是要践行君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亲自踏上中国的土地。

1988年,大山从多伦多大学毕业,以留学生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年代,在中国的外国人是非常少的,人们对这些“老外”充满了好奇,也非常地宽容,给他们提供了各种便利。

次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元旦晚会上,大山第一次以演员的身份登上大屏幕。

想必看过这场晚会的人一定对“玉兰,开门呐”这句话记忆犹新,大山(此时还叫“路世伟”)穿着一身军大衣,头戴棉帽,背着帆布包,说着一口跟他面容一般生涩的普通话。

虽然没什么包袱,但是一开口就能逗得全场大笑,可见外国人说中国话在当时确实是一件稀罕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世伟凭借这次惊艳的亮相收获了大批粉丝,也坚定了他成为喜剧人,吸收和推广中国文化的决心,因为剧中人名叫许大山,所以他从此改名“大山”。

在当时的中国,大山这个名字不说如雷贯耳,起码也是妇孺皆知。

既然要从艺,那就得给自己找个师父,这个人必须得在圈子里有实力、有威望,能够学到真本领。

大山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去征求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相声名家丁广泉的意见,最后决定要拜相声大家姜昆为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昆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和马季的传人,相声功底深厚,他的相声作品几乎年年都能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虎口遐想》《电梯奇遇》《捕风捉影》等等。

很多作品即便是今天重新再看一遍,都能乐得前仰后合,里面充满了讽刺和戏谑的意味,直斥时弊,堪称经典。

在一次宴会的时候,大山和姜昆有机会坐在一起侃侃而谈。姜昆惊喜地发现,这个老外看起来金发碧眼的,骨子里却是个中国通,两人之间的话题毫无障碍,甚至他还从大山口中了解了不少中国的新鲜事。

大山看时机成熟,就壮胆提出想拜姜昆做师父,深入学习相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昆此时却犯了难,老一辈艺人大多比较遵循传统,在他看来,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外国人你可以说,但是入我的门这事太突兀了,老祖宗也没有这个先例啊。

姜昆没有立即答应,只说还要问问老前辈的意见,就把这事对付过去了。

大山看出姜昆不愿意收自己,却没有半点灰心,他多次去姜昆的住处和演出地点登门拜访,跟姜昆讲起了自己爷爷“饶大夫”与中国不解的缘分,同时表达了自己希望学习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愿望。

姜昆被大山爷爷的事迹感动,也很欣赏大山锲而不舍的精神,于是正式将他收在门下,成为他的首位“洋弟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姜昆徒弟的身份加持,本来观众缘就极好的大山分别在1998、1999、2009和2011年四度登上春晚舞台,成为参演春晚次数最多的外国人。

四登春晚的成就,放眼整个相声圈子,也只有寥寥顶流艺人才能做到,应该说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

大山的相声包袱不多,主打的是反差。他参演的大多都是群口相声,扮演的也基本都是留学生的角色,舞台上的老师高高在上,对他进行各种指点,甚至不懂装懂,以为外国人好糊弄。

可谁知大山一张外国人的皮囊包裹着一颗中国通的心,往往比这些自以为是的老师懂得还多,由此产生强大的喜剧效果,可谓屡试不爽。

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一点让人想不通,大山1989年就红了,也拜了姜昆,怎么直到1998年才上春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大山接受中新社记者的专访,就被问到了这个问题,他借机就这件事进行了解释。

原来,90年代初,春晚总导演普遍遵循一个原则,春晚是中国传统节日,不适合出现外国人的形象,所以不是大山不想上,是客观情况导致的。

大山原话是:其实我知名度最高是在我上春晚之前,我是在电视上活跃了10年之后才上的春晚。

有时候就是这样,因为春晚的光环太过耀眼,人们往往想不起来我其他的作品。是啊,还有多少人记得大山曾经在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里演过“沃德杰夫”一角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事多磨,直到1998年虎年春晚,大山才和潘长江、黑妹合作了第一部春晚作品《一张邮票》。

用大山的话来说,这算是一部名正言顺好的小品,而他在2009年与马东等人合作的《五官新说》,更是造就了春晚最最经典的一段群口。

就在大山炙手可热之时,郭德纲带着他的德云社,以“非著名相声演员”和“非主流相声”获得了巨大的流量,成为当时一股无可阻挡的相声新势力,并迅速与姜昆为代表的主流相声势同水火,同行变成了冤家。

当时的舆论更多偏向郭德纲,认为是姜昆的相声不好笑了,而他的固执、守旧阻碍了相声艺术的发展。

覆巢之下无完卵,大山的相声道路也因此受到了波及,演出数量直线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大山为自己的职业道路迷茫之际,他的师叔冯巩机缘巧合之下跟他说了一句话:

“要想成功,你得主动跳出舒适圈。”

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山梳理过去的演艺生涯,特别是说相声的过程,他发现自己似乎偏离了初心。

他来到中国是要学习中国文化,做好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说相声只是其中一个方式,如果这种方式不能实现最初的目标,那为什么不换一个赛道重新开始呢?

大山告别了中国,也告别了相声,开始搞话剧,玩脱口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大山被加拿大总理哈珀任命为加拿大中国亲善大使,成为中国人了解加拿大,加拿大了解中国的窗口,搞了大半辈子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山终于有了官方名分。

2015年,大山脱口秀《大山侃大山》正式开播,大山以脱口秀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喜闻乐见的喜剧舞台,以他诙谐幽默的语言和一口地道的京腔,吸引无数在加华人以及对中国文化饶有兴趣的加拿大公民前来捧场。

2017年4月,在全球三大喜剧节之一的墨尔本国际喜剧节上,大山侃大山一登台就收获现场观众热情的掌声,经久不息。

舞台上大山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西文化中的小碰撞、小误会娓娓道来,以文艮的高阶艺术形式再一次印证了他作为加拿大亲善大使的实至名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山经常去加拿大高校做中国文化推广,每每到提问环节,总有大学生站起来,基本第一句话都是:“老师我们都知道中西方文化有巨大的差异……”

然后巴拉巴拉一顿,想问究竟哪种文化更胜一筹,在哪个国家生活更有幸福感。

大山面对这种提问,总会在心中生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挫败感。他更希望大学生们从中西文化的内核寻找共同点,就像年轻时的他做的那样。

大山会反问这些提出问题的学生:

“你们为什么要强调差异,而不去想大家都是人,追求的东西都差不多,文化差异更多体现在表面形式上,其实深层次都是相通的。”

大山说:

“其实中西文化并不是黑白分明,有你没我的,我一直在做的事就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我天天浸泡在两种文化里,我都不认为它们不能共存。
你一个大学生,还没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就主观地要去站队一方,这是武断的,不理性不科学的,不利于个体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懂装懂,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大山对此深有体会。

他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人情淡薄,孩子18岁就要被逐出家门独自生活,生了孩子父母也不管,回趟家还得被父母收房租。

在他看来这简直太可笑了,难道西方人就不是高级哺乳动物了,都退化成冷血动物了,这不符合进化论啊。

而更可笑的还在后面,很多西方人反而觉得中国人情淡薄,陌生人见面都绷着脸不打招呼,连微笑一下都做不到,那里一定充满怨恨和不公。这又是哪跟哪啊,简直以偏概全,无稽之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西文化代表两种文化性格,中国人内敛,西方人奔放,但是大家都非常注重家庭团结和睦,都无时无刻不再强调爱和责任,这点以前是一样的,现在是一样的,未来也一定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活明白了的演员大山,说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生活的智慧和哲理。他对自己艺术的要求之高、之苛刻,恐怕要让大多数艺人望而却步了,说他是完美主义者并不为过。

但是让大山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在他几十年的文化推广道路上,始终保持着说“不”的权利,他永远只会选择做适合自己的事情。

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人生的赢家,才能配得上“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的最高评价。